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14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外资跨国企业的中国信任危机


近来,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报怨在中国市场遇到重重障碍,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得他们对在中国的发展感到担心。中国总理温家宝重申对外开放政策,但能否打消外资公司的信任危机还有待观察。

*通用、西门子对中国政策表困惑*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伊梅尔特最近对在中国遇到的经营环境表达不满。他7月初在罗马的一次午餐会上表示,中国对外国跨国公司的敌意越来越大,显示出保护主义的倾向。伊梅尔特直言不讳表示他对中国感到担心,甚至“不知道中国最终是不是希望任何外资企业能够成为赢家,能够成功。”

通用电器公司在中国的烦恼似乎引起不少其他外资公司的共鸣。上星期六,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场的一次中德企业座谈会上,外资企业的一些不满首次当着中国领导人的面公开呈现出来。据德新社的报导说,德国巴斯夫公司董事长贺斌杰表示,外资公司为了要在中国做生意,面临着要“被迫公开技术”的窘境,而他认为“这与他们所理解的合作伙伴的概念不相符。”德国西门子公司发言人说,该公司董事长罗旭德在座谈会上表示,外资公司技术转让应该完全是自愿的。他还说,德国公司希望在中国市场得到平等对待,而且表示希望中国政府减少外国投资在中国汽车工业和金融领域的限制。

*温家宝: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不属事实*

对此,中国总理温家宝回应说,“凡是进入中国的企业,无论是独资的,合资的,全股的,我们都视作中国的企业,因此他们享受国民待遇。”

温家宝还表示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说法是不实之词。他列举数字说,在去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外国投资仅下降了3%,而今年上半年的外国投资比重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多。他说:“一个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不会出现这样外商投资蜂拥而至的现象。”

香港“中国商业策略”公司业主和商业顾问保罗-丹林格说,金融危机确实促使了这些外资公司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但是同时也使问题突显出来。

丹林格说:“在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前,很多跨国公司都注意中国,不过认为中国是有潜力的市场,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型。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这些公司在他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中国就显得相当好了。因为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到目前为止很有成效。所以这些跨国公司把中国看得更重要,但同时看到在中国市场赚钱并不容易。”

*中国从开放之初一直瞄准外国技术*

外资公司认为,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政策问题,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引述观察人士的话说,外资公司的主管们担心,中国通过政策控制会让他们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与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企业竞争,或者限制他们进入中国各个领域的市场,以迫使他们把具有价值的技术转让给中国。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遭遇的这些问题,其实并非因为中国的态度转变,而是中国在财力强盛之后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可以要求他们真正一直想要的东西,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詹姆斯.曼恩(James Mann)撰文说,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自由贸易,或者欣赏西方人的聪明才智,而就是想得到西方的科学与技术。不过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商业领导人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认为如果提出要撤出中国,北京就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事实上也许北京根本不会在意。

*丹林格:中国会审时度事,未来仍待观察*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德企业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的,同时鼓励德国企业继续加大对华高科技技术的转让。在香港的中国商业问题顾问丹林格表示,在外资企业对中国政策出现信任危机之际,温家宝的这番话恐怕很难得到他们的响应。他说,他相信中国政府会在一片报怨声中露出一些弹性。

丹林格说:“从中国政府方面来说,他们也要看看全球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看看他们会有多少影响力,有多大的独立性。我认为他们不想给西方公司、西方政府的压力过大,以至于迫使他们采取贸易保护态度。如果中国担心看到那样的情况,政府就会退让一些。”

不过,丹林格认为,省市一级的地方政府是否会完全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提到,有时候还要考虑民族主义情绪搀杂进来的情况,会使得外资企业碰上的问题更容易激化。

尽管对在中国的经营条件和政策限制有种种报怨,跨国公司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仍是在不断扩大。德国巴斯夫公司自从1990年以来已经在中国投资了大约35亿欧元,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有大约4万3千人,公司上一个财政年度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52亿欧元。而美国通用电气在中国的年营业额则为53亿美元。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促出口迎战特朗普贸易战,中国此举能否奏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04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