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1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为无家可归的年轻人奔走呼号


理解别人看法和感受的最好办法,据说就是“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而这正是一部名为《我的处境》记录片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该片探讨的是纽约市无家可归的青少年的问题。参与这部影片制作的年轻人正在利用媒体积极和广泛的特点,动员美国各地的青年人,彻底结束无家可归青少年的苦难。

十九岁的克莱温兹·布朗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去上学、做作业、还要面对青少年成长期的压力。他说:“我要操心的是,晚上怎么才能弄到一顿饭?要不就是,我能有个栖身之地吗?”

布朗大部分时间都和母亲一起流落纽约街头,不过对他来说,无家可归不是失败的借口,而是成功的动力。“无家可归的确使生活很艰难,但是我确实不想就此放弃。无家可归真的多方面给了我要努力成功的理由,并且使我懂得,我近乎一无所有。”

布朗说,能从无家可归状态下生存过来非常艰难,特别是单枪匹马奋战的时候。“我不想和朋友或老师谈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他们并不真的了解我,他们会对我说三道四。说真的,评头论足对我来说很可怕。不过,我还是错了,我向老师们敞开了心扉,向同学们说明了情况,他们的帮助实际上比我所想象的还要大。”

布朗现在可以向任何地方的青少年讲述无家可归的经历,他参加了一个由制作《我的境况》记录片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我们这部记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我切身感到,对年轻人无家可归的状况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原因是人们并不真正了解,年轻人无家可归的现象确实存在,人们不相信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部影片的计划是由一个鼓励学生利用艺术处理社会问题的社区组织“城市艺术夥伴”赞助的。“城市艺术夥伴”的执行主任菲律普·康特内说:“这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推动一种事业的艺术;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艺术真正唤醒民众。”

康特内解释说:“我们从事的各类艺术项目,的确能唤起年轻人对某种艺术形式的极大兴趣,无论这种艺术形式是记录片制作,还是排演一出话剧。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学生们都能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出产生极大兴趣;将某种艺术形式同时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将是他们的一种切身尝试和体验。”

12名学生参加了“城市艺术夥伴”举办的夏季计划,制作记录片《我的境遇》。布朗是唯一亲身经历无家可归的人,不过康特内说,这个团队的其他成员对宣传这个问题的热情同样很高。“许多人都想亲身了解有过无家可归经历的朋友或同事,因此无家可归对他们来说是很动心的事,他们对无家可归问题感触很深,对能表达看法非常起劲。”

康特内说,团队成员在纽约市找到了一些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愿意向他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采访。康特内说,团队的很多人为他们听到的故事所感动。“这些无家可归的年轻人非常开朗,谈吐非常清楚,而且并不感到痛苦。总的来讲,他们的基本希望是,能够参与改变这种局面。例如,布朗就是总能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注重自己能为社会贡献和回馈的年轻人,尽管明显地讲,社会还没有真正给予他们什么。”

康特内期待这部记录片能在九月初完成;布朗说,制作小组将把这部影片作为争取变革的工具。“这部记录片完成后,我们将在高中学校以及电影节上放映,并且争取广大民众看到这部记录片。接下来,我们将请民众在请愿书上签名,支持我们为清除青少年无家可归而采取的行动。一旦拿到这些签名,我们计划把签名交给美国国会,并要求确实采取行动。我们会告诉国会,‘我们这里有许多人对无家可归现象反映强烈;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必须对此采取行动。’”

布朗即将去上大学了,就此结束无家可归的历史,不过他表示,将继续同无家可归做斗争,因为他认为,只有当民众起来讲话,采取行动,永不放弃,一些严重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无家可归,大学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国就业供需失衡,毕业生怎么办?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