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25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记者新书:中国制造将≠价格低廉


在西方消费市场上,“中国制造”很多时候是“价格低廉”的代名词。不过一位长期在亚洲工作的前金融时报记者认为,这个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每天早上八点钟以前、午饭时分、傍晚六点钟前后,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变得清晰可见。在这三个时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工厂变成波涛汹涌的黄色、蓝色和绿色的海洋。这是身穿工作服的工人走在车间和宿舍的路上。

这是美国作家、前金融时报驻亚洲记者何瑞莲(Alexandra Harney)在她的新书《中国价格》中描绘的景象。

*廉价商品 输送五洲*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在为世界输送廉价服装、玩具和电器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到中国经济增长总量的60%。但是,在同样的10年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劳动力价格却没有水涨船高。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约为每小时60美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同类工人工资的百分之三,同时也远远低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

很多年来,美国进口商和中国工厂的经理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对话:前者一再要求压低价格,后者不断提出涨价的理由。不过迄今为止,美国进口商通常会如愿以偿,让美国沃尔玛的消费者们每次购物都可以满载而归。

*劳工开始短缺*

不过,在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美国作家何瑞莲说,中国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对中国制造业成本带来直接影响。美国商店货架上的中国产品将因此涨价。

据统计,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劳工短缺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今年,仅广东省劳动力缺口就高达两百万人。

*80后 高价高*

此外,何瑞莲指出,80年代初从农村涌向城市的第一批中国农民工正在陆续告别生产线,越来越多 的“80后”一代人加入产业大军。他们是和父辈完全完全不同的一群人。

“我采访的一位厂长说,这是被惯坏的一代人。他说,这些人懒惰,没法管理。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是相信自己价值的工人。 他们相信工厂付给他们的工资太低。中国目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工会组织,但是如果在中国出现一大批要求更高工资、更好待遇的工人的话,这将是引发变革的催化剂。”

据国际劳动权益组织统计,在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密集地区,最低工资在过去几年里连续以两位数增长。自1995年以来,和劳工权益有关的法律诉讼案件翻了两番。何瑞莲认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结构的变化。

*管理层志在大利*

此外, 何瑞莲认为,中国本土产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也预示着“中国价格”的概念正在改变。

“我看到很多中国工厂的管理者对于被压在供应链的最底端感到厌倦。他们不再满足于出口加工带来的蝇头小利。他们希望开发自主品牌,进行更多营销和创新。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我们知道,品牌和技术创新是供应链上增值最多的环节。”

中国浙江省三彩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武杰就是这样的一位管理者。丁武杰在华盛顿进行商务考察时接受了美国之音的采访。

“跨国公司无论在资本、技术、研发、销售等方面都比我们强大。我们在国内感到压力挺大,主要是品牌竞争的压力。但是我们也很有信心,希望和国外的品牌进行竞争。我想,在中国的竞争是初步的。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得更好,把我们的品牌输出到欧洲甚至美国。在这些地方竞争,这才是我们的理想。”

*成本↑→价格↑*

除了工人和工厂的因素外,前金融时报驻亚洲记者何瑞莲认为,人民币对美元不可避免的升值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也预示着美国超市里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不会一路便宜下去。

“对于美国人来说,我们将要看到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产品价格的上涨。事实上,中国产品从2004年,在我写这本书之前就开始上涨了。我和一些在中国进行价格谈判的美国采购商交谈过。他们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等到今年年底圣诞节或者明年年初会变得更加明显。”

何瑞莲说,在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一些中国厂家今年提出的订货价格提高了两到三成。进口商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完全消化如此大幅度的涨价。

*无可替代*

何瑞莲认为,对于习惯了廉价中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第二个中国等在一边,随时准备为美国市场提供可靠廉价的产品。环顾印度、越南、墨西哥、印尼等被美国进口商视为潜在的中国取代者,这些国家或者基础设施落后、或者规模太小、或者工会势力太强、或者政局不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象中国那样提供“一站式”采购的便利。所以就目前来说,美国人仍然会大量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为之付出更高的价格。

关键词:中国制造,价格,世界工厂,何瑞莲,《中国价格》,劳工短缺,80后,产业大军,涨价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