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也改变了民众的饮食行为,导致一些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日前,中国发布新的膳食指南,对中国居民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官方媒体披露的数字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和1亿6千万高血压病患者,而在1991年,高血压患者只有9000万。此外,中国还有6000多万肥胖和2亿超重的成年人。专家认为,这些疾病都跟饮食有关,说明膳食质量提高后怎样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政府日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如何选择食物和改善营养向国民提出了忠告。这个指南是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对10年前的膳食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后产生的。
新版膳食指南的第一条建议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该指南的编著者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程义勇教授说:“植物性为主的话,就是谷类食物为主,而且蔬菜和水果占的比例比较大,对预防一些现代经常发生的慢性病,是很有好处。比如说,现在所谓的代谢综合症,就是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超重和肥胖有关系的那些慢性病,都可以称为代谢综合症。”
“粗细搭配”是1997年版本中所没有的。过去,中国人以吃粗粮为主,现在则细粮越吃越多。据调查,与1992年相比,中国居民的谷物、薯类消费分别下降了11%和49%。新版指南建议居民每天最好能吃50克到100克,也就是一至二两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针对烹调油和盐使用过多的问题,指南提出,要“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指南推荐的烹调油用量为每天25克,最多不超过30克。程义勇教授说,实际上,现在的平均用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推荐量。
他说:“以前中国困难的时候,每个月每个人只有半斤油。250克的话,每天不到10克油。现在烹调用油太多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膳食指南说,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居民,似乎已经习惯于无节制地用烹调油烹制食物,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的烹调油消费量已经达到42克。
在用盐方面,指南建议,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这个数量虽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克的建议,但是仍然大大低于中国居民食盐的实际摄入量。
程义勇说:“中国人吃盐的摄入量是相当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北方,达到十几克,甚至高的到20克以上。”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喝奶太少。新版膳食指南主张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者吃相当量的奶制品。指南指出,发达国家人均年占有奶量为312公斤,世界平均人均年占有奶量为103公斤,而中国居民为13到14公斤,不到发达国家的5%。
指南编著者之一程义勇说:“美国的膳食指南,奶类,它每天推荐的是700克,因为美国很多人都超过了。我们原来97年膳食指南讲常吃奶类豆类,现在改成每天吃奶类大豆。97年的生活水平,绝大部分达不到每天吃奶,所以只能说经常吃,而且当时的量,推荐是100克,很低的。到现在我们国家居民调查,(每人)每天也就是20多克。如果我们国家居民能够平均达到300克的话,那我们国家居民的营养状况将大大地改善。”
指南还建议每天吃30到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跟97年版本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是,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程义勇教授解释提出这项建议的原因说:“中国人现在之所以超重和肥胖增加得比较快,主要问题就是说摄入的太多了,而且活动太少,后边这个因素更主要。汽车多了,交通工具也方便了,另外坐办公室的人多了。以前体力劳动人多,随著经济发展,必然脑力劳动者比例越来越多了。所以运动太少是很必然的。”
程义勇说,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有不少优点,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比如,有很多人讲食物相克,说什么小葱和蜂蜜一起吃会引起食物中毒,花生米拌黄瓜有问题,甚至还说土豆烧牛肉也有问题。程义勇认为,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根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对“喝牛奶致癌”等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说法进行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