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4:03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全球劳工市场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


过去20多年以来,全球劳工市场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推动了全球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中国对扩大劳工市场贡献最大*

中国、印度和东欧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变化和经济改革使得大批先前处于封闭状态的劳工投入开放的国际市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引用的统计数字,从1980年到2005年,国际市场可以有效利用的劳工数量增长了四倍,其中绝大部份增长是1990年以后实现的。

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对于劳工市场的扩大贡献最大,大约占劳工数量增长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来自南亚、东欧和其他地区。

劳动力全球一体化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前提。研究国际劳工市场的专家指出,利用全球劳工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贸易以及移民。

自从1990年代初以来,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造业成品增长了一倍以上,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拥有大量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而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但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绝不仅仅是通过贸易向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它们也通过互补贸易利用国际劳工市场。

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

*科技进步促进外包业务发展*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贸易形式是中介贸易。全球资本流动的扩大、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减少以及科学技术在运输和通讯方面的进步使得跨国公司有可能把部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劳工问题专家佐莫特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通常被称为业务外包的贸易形式方面功不可没。

佐莫特说:“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可以更容易把一些生产和加工安置在距离销售市场较远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业务外包和服务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劳动力一体化的进程。”

*欧美是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全球劳动力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劳动力跨国界流动,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里,欧洲的一些大经济体,例如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目的地。

但是国际劳工问题专家佐莫特指出,由于移民涉及到有关国家的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和贸易相比,移民在劳动力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佐莫特说:“在移民问题上我们采用的衡量方法是考查外国移民劳动力占一个国家总体劳动力数量的比例,结果发现,发达国家移民劳动力的平均比例为百分之六,远低于贸易在劳动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份量。只有美国例外,美国外国移民占这个国家总劳动力数量的百分之15,几乎和贸易的因素持平。”

*劳务输出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克里默认为,在考查移民在全球劳工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时,不应该只注意通过法律途径的移民,而忽略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务输出项目。

克里默认为,劳务输出,尤其是女性外国劳动力充当保姆和女仆等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移民劳工形式,并且在全球劳动力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他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这种劳务输出和输入的市场机制。

克里默说:“在香港和新加坡,进口的家务劳动占劳动力总数的7%,中东海湾国家的比例更高,达20%。以上是引进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台湾、以色列和希腊等国家近来也建立了这种服务项目,大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左右。”

克里默教授认为,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家务劳动涉及到非法移民问题,所以统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从事这一行业的外国劳动力应该也不在少数。

*富国低技能工人可能成为受害者*

劳动力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劳动力一体化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通过贸易和移民实现的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利用会给发达国家的工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专家学者对此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华盛顿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盖利.伯特莱斯认为,一般说来,劳动力全球一体化为贫穷国家的工人和富裕国家的消费者和工商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他认为,富裕国家技术水平不高的工人可能会成为这股全球化浪潮最大的受害者。

伯特莱斯说:“ 他们是贸易和移民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全球化进程,国内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在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低技术、低收入的工人也面临激烈的挑战。同时,大量移民涌入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市场,使他们面临进一步的竞争,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人是否也受到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