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记者
拜登政府20日宣布成立专门负责落实《芯片与科学法》的办公机构,此举标志“芯片法”的实施正步入快行道。但有专家担忧,这项拜登政府推动的美国史上最全面的产业政策立法只是一个好的开头,其全面落实仍需克服诸多挑战。
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治下,中国如何在过去十年里成为一个监控国家?习近平和中共为什么要这么做?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李肇华与林和最新出版的新书《监控国家:中国寻求开启社会控制新时代的内幕》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加州议会最近通过一部禁止外国政府购买该州农业用地的法案。再次引发美国是否应禁止不友好国家实体投资美国农地的讨论。支持者认为,保护农地不被敌对国家实体掌控,事关美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反对者则指出,美国应加强监管,而非一概论之。
美中两国围绕佩洛西访台而引发的纷争仍在持续发酵。尽管双方仍保持关键沟通渠道的通畅,分析人士认为,美中的对抗性越来越强,从现在到11月,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导致筹划中的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次面对面会晤被取消,拜习会若取消,将使两国关系滑入深渊。
由于北京与华盛顿围绕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的争端,特别是解放军在台湾周边举行的一系列演习而导致美中关系加剧恶化,拜登政府原打算部分取消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计划可能被搁置,直至今年11月的G20领导人峰会或APEC领导人会晤之后。分析人士预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现阶段可能只能靠扩大关税排除清单的措施来缓解美国消费者面临的高通胀压力。
美国总统拜登9日在将《芯片与科学法》签署生效前表示,“未来的芯片产业将是美国制造”。专家认为,这部旨在提振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新法,也许不能立即提升美国的芯片产能,但主要着眼于与中国的长期竞争。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已结束对台湾的旋风式访问,但她此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分析人士认为,佩洛西此行最让北京感到棘手的是如何适度处理,从而给佩洛西访台带来的国际公关效应降温。但佩洛西星期三(8月3日)在台北明确表示,她期待更多的外国政治人物能够效仿她赴台访问。
随着中共二十大的日渐临近,中国外交系统最近人事变动频繁。由于中国外交两大台面人物—现年72岁的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和68岁的外交部长王毅均已到了退休年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会挑选谁来接替他们备受各方瞩目,外界也能从这两个重要位置上的人选窥探出今后五年中国外交的政策路线。
中国本月初高调宣布与空中客车签订购买近300架客机的协议。中国媒体称这份订单向华盛顿发出信号,表达北京对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不满。但美国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做法恰好证明中国自己的客机生产还不成熟,而北京打算借此分化美欧的图谋只能起到给各界敲响警钟的作用。
2018年7月6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对第一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被认为是美中贸易战开打的起点。四年后,拜登政府预计很快宣布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部分关税,以缓解美国的经济通胀问题。但贸易专家认为,由于削减的关税规模有限,新措施不会对缓解通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指望解决美中贸易的主要问题。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9日发布最新民调显示,多数国家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仍然处于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这些负面看法主要与中国的人权政策有关。与此同时,不少国家的民众尽管对中国印象不好,却都认为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尚好。
世贸成员国在上周结束的第12届部长会议中达成一揽子协议,其中包括对新冠疫苗专利部分豁免的协议,允许发展中成员在不寻求新冠疫苗专利持有方授权的情况下在本国生产和出口新冠疫苗。分析人士担心,从长远来看,对新冠疫苗专利的有限豁免可能使中国成为最大受益方。
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 (Joseph Nye) 表示,尽管从表面上看,乌克兰战争让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实际上那只是北京与莫斯科为应对美国而在互相利用。而普京发动的侵乌战争未能速胜也让习近平慎重考虑他是否要“武统”台湾。他还表示,中国军方最近宣称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不能改变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平衡。
中国政府和军方最近抛出台湾海峡不属于国际水域的说辞并通过官媒不断炒作。安全和外交领域的专家认为,中国所谓“台海为中国内海”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一旦被证明它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去执行时,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最终是北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中国称为美国的长期挑战后,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表示,美中关系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刻,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低谷。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对台海的局势越来越感到担忧。白宫负责印太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坎贝尔上月表示,美国不希望看到下一场“乌克兰”危机在亚太爆发,他指的正是中国对台湾发动攻击。与此同时,不少学者都对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湾问题上奉行的“战略模糊”立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美国应更清晰地表达将动用武力干预中国针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从而对北京起到威慑作用。但也有专家表示,坚持“战略模糊”政策仍然是必要的。美国之音记者林枫最近专访了中国军事战略专家、斯坦福大学史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梅惠琳。梅惠琳是仍然主张坚持“战略模糊”的学者之一。我们接下来就连线林枫,请他来介绍他对梅惠琳的采访。
就在美国政府一项行政命令规定美国人和实体必须出清其所持有的,有中国军方背景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最后期限到来前,负责执行该禁令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却悄悄告诉美国投资人,他们不会因为继续持有这些证券而受到处罚。拜登政府此举引发争议,并招致美国政界两党人士的批评。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在对华商品关税的问题上,华盛顿应把其置于美国对中国整体战略的高度予以考虑。这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一天前就拜登政府正考虑取消部分对华商品关税以缓解美国高企的通胀率有所不同,再度反应白宫内部在对华关税问题上意见的分歧。
中国军事战略专家、斯坦福大学弗里曼·史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认为美国应坚持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她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台海两岸军力已严重失衡,过早表明战略意图可能会导致解放军先发制人,打击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和航母群,使华盛顿出兵保卫台湾的承诺落空。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5月26日发表了各界期待已久的对华政策讲话。他表示,美国的战略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投资、协同、竞争”,也就是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及加强与盟友合作的同时与中国展开全方位竞争。但布林肯也强调,美国无意改变中国政治体制,也不希望与中国进行一场新冷战。美国外交政策专家认为,布林肯的讲话依然未能阐明本届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