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星期四(6月15日)在国会听证时表示,美国正在拼尽全力,努力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朝鲜核危机。美国观察人士说,鉴于维持朝鲜“金氏王朝”统治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最大目标,用外交手段来化解朝核危机是可以试一试的。
“一带一路”倡议已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点外交战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习近平希望借此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本质。不过,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带一路”风险巨大, 这可能会是拖垮中国的一个战略。
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教授及前任校长兼教务长吴华扬( Frank Wu)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人士,长期为亚裔在美国追求平等权利而发声。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美国海军上将约翰·理查森( John Richardson)星期四(5月25日)上午在华盛顿说, 美国海军“杜威”号导弹驱逐舰驶入南中国海,并靠近中国控制的一处岛礁并非是“对抗性的”。 他强调说,美国这么做是为了宣扬管理国际公有物的制度和准则。
印度总理莫迪星期二5月23日在印度举行的非洲发展银行大会上力推印度和日本共同参与的“亚非增长走廊”。 亚非增长走廊也叫“自由走廊”。通过这项计划,印、日试图平衡中国提出的连接欧亚和非洲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
5月22日到26日,第52届非洲发展银行大会首次在非洲之外的印度举行。媒体报道,这次大会不仅将加强印度非洲的接触,而且,印度和日本还将讨论携手推动从亚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计划。
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星期六公布一份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司法部近年来以涉嫌间谍罪对华裔人士的调查,令人不禁担心司法部的调查已经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
美国国会的一位重要参议员星期五(5 月19日)说,美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遏制”中国,美国一直执行的是“接触”中国的政策,但是,美中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互惠。
美国国会的一位重要参议员星期五说,美中之间需要实现真正的互惠。这位参议员是在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年会上说的。 他还说,美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遏制”中国。美国一直执行的是“接触”中国的政策。但是,美中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互惠。美国之音记者斯洋在年会的现场带来最新详情。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星期四(5月18日)在华盛顿的一个聚会上说 ,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四月份的会晤为未来的美中关系指明了方向。
中国刚刚结束“一带一路”峰会,该政策旨在推进全球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并改变地缘政治格局。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前不久出书感叹,随着全球经济实力从西方向亚洲的戏剧性转移......
这个周末,将近30个国家的领导人将聚集在北京,参加5月14日到15日在此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表示,“一带一路”将会给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观察人士指出,“一带一路”依然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
美国国会参议院的一个小组委员会星期三(5月10日)举行听证,探讨对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中国公司和机构进行二级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以迫使中国真正帮助解决朝鲜核与导弹问题的可行性。
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科特·斯威夫特( Scott Swift)星期一在新加坡说,川普政府时期,美军在南中国海争议区的自由航行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他还表示,航行自由行动暂时中断,并不表示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对美国不重要。
五角大楼同意未来五年为亚太地区增加80亿美元来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力量。这些资金将用于提升美军基础设施建设,让美军能够开展更多的行动,并向亚太地区部署更多的部队和舰艇。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中国人称为新疆,而维吾尔人称为“东突厥斯坦”的地方,再次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新疆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也因此再次凸显。但是,美国专门研究维吾尔族历史的学者说,如果中国政府继续以“反恐”为由,在新疆实施高压维稳,这不仅将导致维吾尔人的激进活动,也会给整个中亚地区,甚至全球造成不稳定。
美国一名前海军将领星期二(5月2日)说,朝鲜问题是东亚地区目前最大的威胁,但是解决朝鲜问题,美国不应该忘了日本和韩国,日、韩不仅有相当的能力可以对朝鲜施压,而且也位于威胁的最前沿,相反,川普政府依赖的中国并不是那么可靠。
日本几名重量级众议员星期一(5月1日)在华盛顿表示,面对朝鲜弹道导弹的威胁,日本不排除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和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 他们还提到,现在正是美国考验中国的时候,中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美国对朝鲜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前奥巴马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说,他对目前美中关系的发展感到乐观。他说,中国是真心希望与川普政府搞好关系,至少今年晚些时候中共19大召开之前。同时,川普团队也意识到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是最好的选择。
一提起中国的宗教信仰,西方人最容易联想的是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打压和压制,但是,美国一名资深驻北京记者在自己的新书中阐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