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日本首相菅义伟针对中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表示,TPP的门槛很高,中国国营企业运营下是不太容易进入,中国以目前的现行体制要想加入TPP没那么容易。
有关专家分析,菅义伟1月3日在日本放送广播电台节目中的这番表述实际上是面向国内舆论,力图挽回低迷的内阁支持率。能否阻止中国进军CPTTP还需要划一个问号。
菅义伟发言意在国内
TPP自从2017年美国退出之后改名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目前拥有11个成员国,其中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居首,在这个组织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2020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非正式会议上表示,中国积极考虑加入CPTPP。
日本的中国问题全球研究所(GRICI)所长远藤誉对美国之音说,菅义伟首相1月3日的言论实际上是面向国内舆论,目的是为了挽回他在新冠疫情防控以及国内其他事务处理的失策。虽然这一发言会得到国内右翼势力的支持,但是菅义伟政权背后最大的靠山,即被视为亲华派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不点头,菅义伟的发言也不会起到实际效果。
同时,菅义伟还不得不面对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日本经济。
远藤誉所长指出,去年10月中国制定的《出口管制法》尽管被普遍视为是用以对抗美国,但是也不排除随时可以适用日本,对日本具有威慑力。
日本媒体也普遍注意到中国的出口管制法可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放送协会(NHK)去年12月在中国正式实施出口管制法后报道称,日本企业普遍关注作为电动车以及家电等生产不可或缺的稀少资源稀土是否成为出口管制范围。原因是日本的稀土60%是从中国进口,中国一旦限制稀土出口日本,势必影响日本经济。
日本福井县立大学终身教授凌星光则认为,菅义伟的发言是中立性的,并没有“阻止”的意图,只是告知中国门槛不会降低。同时日本国内误以为中国加入CPTPP会失去领导权,菅义伟的发言只是反映了这一心态。
两难的对华外交
日本共同社日前报道称,菅义伟对华外交陷入两难。
一方面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去年11月访问日本期间宣称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并且强硬表示外国不应插嘴香港问题,而日本政府没有立即做出反驳遭到日本国内舆论谴责。
但是,菅内阁也不能忘记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另外,日本还需要注意今后美国的动向。日本政府内部普遍认为,即使下届美国拜登政府上台,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强硬路线也不见得会马上改变。
今后日本政府在对华外交上必须灵活应对。
中国周密的战略
中国问题全球研究所( GRICI)所长远藤誉认为,自从2017年美国退出TPP,中国就开始为加入TPP策划周密的战略,并且一步步实施。
在中国看来,美国退出TPP后,TPP的严格条件有所降低,在其附属条款以及第五、第九、第十等多个章节中对中国相当不利的的条款都变成“停止适用”,加入的门槛有所降低。
远藤誉所长进一步指出,让中国得到实实在在收获的莫过于去年11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RCEP签署的背景是在新冠疫情扩散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呈现V字增长情况下,东盟各国选边中国,放弃了“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权。中国在RCEP的15个成员国中,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据首位,发言权也自然最大。
日本法政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真壁昭夫也在RCEP签署后发文指出,RCEP成功签署的背后受到中国的影响,可以认为在国际社会凸显孤立的中国试图以RCEP为契机在亚洲地区增强存在感,提升对抗美国的力量。
面对日本国内对于RCEP引发的中国威胁论,有不同看法认为,应该看到日本在RCEP中获利。
经济评论家加谷珪一在《新闻周刊》撰文指出,对于国际竞争力很高的日本,可以在RCEP中获得很大的利益。当然,在国际交涉中不排除谁来掌握主导权的政治考量,但是争夺霸权不是自由贸易协定的目的。中国虽然是大国,但是目前在亚洲最具竞争力的是日本,为此在RCEP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日本。
中国能否成功加入?日本是否坚持阻止?
旅日华人媒体人莫邦富针对RCEP在杂志“钻石”上发文指出,RCEP的签署意味着中国突破了备受威胁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包围网。如果美国拜登政权上台,美国有可能回归TPP,而在拜登政权上台前成功签署了RCEP,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意味着突破了包围网,也可视为获得了对抗美国的一个筹码。
中国问题全球研究所(GRICI)所长远藤誉认为,还应该注意到2020年底完成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她指出,无论是RCEP还是中欧投资协定都可以说是中国为加入CPTPP的一个布石,不过在国有企业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中国加入CPTPP还有一段路要走。
今后日本在中国加入CPTPP问题上会采取什么立场
日本福井县立大学终身教授凌星光对美国之音说,菅义伟政权的对华政策尚未确定,正在看美国拜登正式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日本国内基本上有两派,重安全保障派和重经济派,政治家和媒体属于前者多,经济界属于后者多。今后美国拜登上台后与中国对话协调的可能性大,为此日本舆论今后也有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