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8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纳瓦尔尼猝逝震动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


民众在华沙纪念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利去世。
民众在华沙纪念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利去世。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6至18日,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举行。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俄乌战争仍具重要地位,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在会议首日猝逝,引发各界强烈反弹。

慕尼黑安全会议创始于1963年,早期是联邦德国、美国及其他北大西洋盟国的对话平台,后来成为全球安全政策交流的重要年度活动。

慕尼黑安全会议在2月12日发布的《慕尼黑安全报告》提出,后冷战时代由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步破碎化,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并加重欧洲防卫负担,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为全球议题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慕尼黑安全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进行了“慕尼黑安全指数”问卷调查,要求受访者列出最不安全因素。对美国受访者的调查显示,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位居最不安全因素前列,其中中国仅次于网络攻击和政治极化,被视为最具不安全因素的国家。而中国受访者将网络攻击、气候变化和美国列为最大不安全因素。在对日本的调查中,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位居不安全因素前两位。

美欧中乌多方角力

美国前总统、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日前表示,他若再次当选总统,对于国防开支未达到国内生产总值2%的北约盟国,美国不会为之提供抵御俄罗斯入侵的军事保障。上述言论引发了西方盟友的担忧和美国总统拜登的批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出席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结束对阿尔巴尼亚访问后也来参加会议。哈里斯和布林肯在会议期间重申美国所肩负的全球责任,特别是对欧洲盟友的安全保证。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并随后走访西班牙和法国。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外界预计,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望将在近期通电话。

继2023年线上参会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线下出席了本届会议。泽连斯基重申,国际社会不应对俄乌战争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在21世纪的今天,各方都会受到战争的负面影响。他还表示:“这不仅是一场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更是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慕尼黑安全会议在2023年10至11月所作问卷调查显示,92%的乌克兰民众认为只有恢复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全部领土才能实现和平;75%的乌克兰民众认为,即便俄罗斯撤军,乌克兰国界恢复到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前,即克里米亚半岛由俄罗斯占领的状况,也是无法接受的。

七国集团外长也在会议期间面晤。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余茂春向美国之音表示,欧美之间的跨大西洋联盟只会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未来一段时期中欧之间的“制度性对抗将加剧,而且在反电动车倾销等贸易和市场竞争等问题上会有进一步的冲突。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亲俄战略招致强烈反弹,使中国成为欧盟除匈牙利以外所有成员国的事实上的敌人。”

纳瓦尔尼猝逝时机诡谲

俄罗斯与慕尼黑安全会议颇具渊源。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演讲,猛烈批评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被视为后冷战时代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向与西方决裂的历史性分水岭。

2008年,北约邀请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俄罗斯旋即入侵格鲁吉亚,随后在2014年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

2022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北约尽早接纳该国。2月24日,即会议结束四天之后,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此后,慕尼黑安全会议不再邀请俄罗斯政府官员出席。

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政府官员缺席。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包括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夫人尤利娅在内的俄罗斯民间活动人士被邀请与会。

2月16日,即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日,俄方发布通报,称纳瓦尔尼死于狱中,时年47岁。目前死因还在调查当中。2020年8月,纳瓦利曾疑遭下毒暗杀,后送往德国柏林治疗。该案真相仍未查明,克里姆林宫否认参与其中。

这则突发死讯打断了既定议程。现场转播画面显示,纳瓦尔尼遗孀尤利娅在接到噩耗后,在会场上强忍悲痛,即席发表了简短讲话。她表示目前不能听信撒谎成性的莫斯科官方的一面之辞,但她坚信普京政权对俄罗斯和其家庭造成的伤害必将受到正义的审判,并号召国际社会共同支持反抗普京暴政的事业。讲话结束后,与会人士纷纷起身致意,掌声经久不息。

纳瓦尔尼之死引发强烈反响

美国总统拜登称,普京对此负有责任。正在参会途中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会见了纳瓦尔尼遗孀尤利娅,并致以哀悼。据路透社报道,哈里斯表示,纳瓦尔尼之死再次显露出普京的“残暴”。

乌克兰智库拉祖姆科夫中心(Razumkov Centre)项目主任弗拉基米尔·奥梅尔琴科(Volodymyr Omelchenko)向美国之音表示:“在临近俄罗斯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纳瓦尔尼之死绝非偶然,而是恐吓公众的蓄意谋杀。”他认为,“纳瓦尔尼之死会打消一些西方政客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协议的徒劳意愿,要实现欧洲持久和平,必须向乌克兰提供一切必要的军事援助来恢复其在国际公认边界内的主权。”

俄罗斯历史学家、中欧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亚历山大·埃特金德(Alexander Etkind)曾提名纳瓦尔尼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表示纳瓦尔尼之死并非巧合,但他不认为这是预谋已久的结果,而更像是普京临时下达的决定。他对美国之音说,这起事件“表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决心将这场战争打到底,无论代价如何。”他又说:“纳瓦尔尼当初自愿回国,依靠法治和自我牺牲来改变俄罗斯的计划遭遇了悲剧性的失败。”

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高级研究员、西班牙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向美国之音表示:“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政府代表缺席,中国则面临西方要求其谴责俄罗斯的巨大压力;而在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虽然俄罗斯政府代表继续缺席,但中国对其支持俄罗斯的立场感到更为自在。”她认为,这是因为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和10月普京访华后,北京判断当前乌克兰局势基本可控。

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北京一度对莫斯科的动向显示出疑虑。在当年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普京表示理解中方的“疑问和担心”。

由于近期美国对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援助法案在国会迟迟未决,埃雷罗表示欧洲对缺乏美国支持的可能前景感到担忧。同时,她也认为中国之所以在俄乌和谈中无所建树,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宁可看到俄罗斯胜利,也不愿看到西方和乌克兰胜利。对于纳瓦尔尼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之际猝逝一事,她直言这是“普京对欧洲的报复”。

截至目前,中方尚未对纳瓦尔尼之死发表评论。美国之音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就纳瓦尔尼之死发送置评请求,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评论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2025年中国面临哪些外交新挑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2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