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追国风、赶国潮在中国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对各类国潮文创国货单品也趋之若鹜。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有多种原因,除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民众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外,“国潮热”的背后还有政府的支持。
文创席卷五湖 国潮火遍四海
2022年1月的某个周六,一位微博网友表示,排队10分钟拿号,再等两个多小时,终于在北京西单的墨茉点心局买到了心心念念“种草”已久的麻薯。
“芋泥卷奶冻和麻薯yyds(永远的神)”,另一位微博网友感叹道,“未芝点心局的东西咋能这么好吃?”
从未芝点心局、三味酥屋点心局、虤茶点心局、唐小合点心局,再到“墨自东方古韵,茉传华夏千年”的墨茉点心局,国风、怀旧、精致、经典,主打新中式糕点概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或特定元素的创意“国潮”点心局近年来似乎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中国的各种屏幕上,将国风或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创新进而衍生的综艺节目似乎也成为了新宠。
“秦王点兵”、“敦煌飞天”、“歌唱祖国”,以舞蹈讲述中华五千年山河照影的综艺节目《舞千年》收获了满满好评;京韵大鼓、河南坠子、三弦唢呐,中国媒体《新京报》称正在播出的《青春守艺人》是在用新潮方式诠释传统文化。
作为掀起“国潮”风尚的文创前辈,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国风文化创艺产品大约自2018年起便频频出圈:千里江山图围巾、云磴期仙帆布包、暗香疏影香槟杯,故宫文创涵盖了多个领域。随着壬寅虎年的到来,山河庆升平故宫日历、万福同春艺术围巾,融合了新年元素的文创产品也正在热销。此外,故宫更是不满足于实体文创产品,已推出了输入法、壁纸和游戏等电子文创产品。
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创艺内容,包含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或特定元素的文化创意国货产品似乎都为中国“国潮”贡献了一份力量。中国互联网问答社区和原创内容平台知乎的一篇文章说,所谓“国潮”,从字面来看意为“国风+潮流”,可以说是由一国创造的,并具有独特识别性而受其民众认可的潮流风尚。
中国官媒《新华社》则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所谓“国潮”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第二,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 国货、文化、科技已走向全面“国潮化”。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FR)高级研究员,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张彦(Ian Johnson)在电子邮件中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国内正在刮起“国潮”风,例如汉服运动。他写道:“这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前一个世纪左右的动荡中,很多东西已经失去了,许多中国人希望把自己的文化浸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他们阅读的书籍和穿着的服装中。”
国潮出圈靠国家出手?
包含传统文化或特定中国元素的创意产品引领了中国的国风潮流,这些产品的背后似乎离不开中国官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中国文化部2017年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便提及应“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
这份规划还说,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引导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文化企业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应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2021年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再次强调需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规划》还表示,希望在2035年时,中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体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达到新的高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校长特聘讲座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对美国之音表示:“我认为这些文创产品是政府资助的,旨在刺激民族主义,并在共产党统治的背后组织民族主义情绪。”
他还表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被告知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现在中国人被告知要热爱传统文化并引以为豪。这些对立的指令有什么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为了增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权力。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年轻人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群体思维’(group think)心态。这种心态也服务于最高领导人的权力利益。(power interests)”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则说,国潮热及文化创意产业符合中国高层的要求,所以中国官方不会对此进行严格管理。他说:“我们只要不管某个领域,某个领域就能火,比如中国取消了轻工部,轻工业便发展起来了,文化创意行业跟上边的要求吻合,你只要不限制它,它就能发展。”
他还说,国家虽然有在扶持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但是这个行业并不是完全设计、扶持出来的。他说:“这个行业有收益,所以会有自发的(行为)。”
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沙利文博士(Dr. Jonathan Sullivan)表示,文创产品大热,国风潮流出圈的背后有中国人的爱国因素。他说:“在外交关系上的逆风、对‘国内经济流动’(domestic economic flow)和‘双循环’(dual circulation)的谈论,再加上新疆棉花风波,消费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爱国义务,或者是一种展示爱国主义的方式。”
他还认为国潮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中国创意产业的成熟”,这包括了中国对产品和设计的改进,以及他们适应当地品味(local tastes)的能力。
中国《经济日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国潮热”的兴起也是国货的崛起。此外, “国潮热”一个清晰可见的特征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复苏。
“中国人对传统的爱好就是有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化的回味,对传统文化的缅怀,或者喜好,这毕竟是正常的一种情感。”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现居美国的独立学者吴祚来表示。
他还说:“再有就是政治的因素,共产党太强调爱国了,太强调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宏大叙事,它会激发出年轻一代(小粉红们)对共产党、对政治的热爱。同时国家开始封闭起来,网络不自由,因此便开始了内向的消费,追崇自己民族的文化。”
贺江兵认为中国“国潮”热的背后有多种原因。他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民众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有了文化需求,中国几十年前过于否定传统文化,也使得现在出现了回潮,互联网的普及也是国潮热的推手,而除上述三点外,中国高层也提出了文化自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还表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官媒《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说,根据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2021年的热搜国潮领域包括国潮服饰、中国美食、国漫国游等。《新华社》还表示:“国潮也是文化自信潮。”
张彦表示:“这确实反映了文化自信,但也反映了一种焦虑,即人们失去了很多东西,除非采取行动,否则他们将失去更多。”他接着表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这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缺乏自信’。”
吴祚来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口号是其不自信的表现。他说:“他们在利用传统文化在对抗西方文化,这是严重的不自信。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就没有真正的自信,没有文化自由,就没有文化自信。”
智库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提到:“中国共产党想要证明它也能创造伟大的文化,然而事实上,它已经通过审查制度压制文化太久了,不管是在艺术还是其他方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现在正在寻找‘中国文化’背后的合法性。它希望繁荣的文化能够证明党是中国的合法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