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一周来做出一系列市场开放承诺,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举措不太可能有助于北京和华盛顿解决贸易分歧或推进谈判。相反,随着惩罚性措施接连出台,摩擦继续升温。
中国承诺在今年6月底和年底前采取具体措施开放金融和保险业,同时还表示将从今年开始大幅削减25%的汽车进口关税,这显然是要针对川普总统最关心的贸易赤字问题。
承诺只是承诺
北京表示,到2020年,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不再需要为了进入中国市场避免关税而成立合资企业。
但分析人士表示,这些承诺的举措并没有给人留下印象。
北京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表示,除非采取具体行动,否则美国将继续怀疑中方的这种声明不仅是象征性的,而且即使确实有计划,也需要数年时间实现。
韩磊通过电子邮件说,“北京方面一再表示,只有在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愿意进行重大的政策改变,而不是为了应对国际压力。”
至于金融和保险业,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公司现在已经是主导,向外国公司开放并不会构成威胁,因为最终国内企业的受益将高于外国公司。
开放金融和保险业也有助于中国避免因长期拒绝开放这些行业而受到的世贸组织的投诉。而且分析人士说,由于中国金融业持续膨胀的债务带来的风险一直备受关注,开放外资也可能会带来值得欢迎的缓解。
中国制造2025年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举措表明北京正在做出认真反应,努力推动其开放市场准入。
他们认为尽管双方在贸易摩擦问题上互不相让,但双方仍在幕后谈论。不过,越来越多的实质性惩罚让谈判变得越来越难。
韩磊说,美国希望有更多的互惠关系,并对北京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政策越来越警惕。美国和其他国家认为,这一政策对外国进口不公平,强迫外国公司转让技术。
韩磊说:“美国厌倦了中国口头上的改革承诺,因为往往没有实际行动。”而在中国方面,他说, “美国没有给出明确的内容,让中方对于做什么才能使贸易关系正常化不了解而感到沮丧。”
争取未来
美国商务部本周宣布了向中国手机制造商中兴通讯为期七年的出口禁令,使得对美中贸易摩擦的担忧急速上升。
北京方面表示,美国的做法是要遏制中国的技术崛起。由官方支持的“环球时报”警告说,北京“将以它知道的最好方式反击,并让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受损。”
但是随着更多的调查开始展开,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指出,中国企业的压力将继续增加。
本周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对云计算和高科技服务的限制提出新的贸易投诉。
许成钢说,“这种压力对中国企业来说将是非常痛苦的,”他说,北京可能会作出一些具体的让步,“否则我看不出他们能做什么,没有这些(美国进口的)关键部件,这些公司无法生产任何东西。”
一些分析认为,中国认为贸易摩擦主要是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等下一波技术领域争夺主导权的斗争,这导致美国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