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期,香港民主派活动人士在香港回归中国18周年之际举行游行时,参加人数低于预期。
在经历了几乎一年的无休止的集会后,大约4万8千香港人在7月1日走上街头。据组织者说,这是2003年以来参加“七一”大游行人数最少的一次。警方估计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人。
民主运动势头略减 抗争将继续
民间人权阵线的杨政贤(Johnson Yeung)承认,香港民主运动的势头略有减缓。关键抗议领袖之一、学民思潮的黄之锋(Joshua Huang)对当地媒体说,缺乏明确目标和未来方向使参加运动的人数难以壮大。
不过,香港民主党主席刘慧卿(Emily Lau Wai-hing)说,游行人数减少并不说明什么,争取民主的斗争仍在继续。
她说,“目前,普选方案被否决,人们觉得松了口气。当然,人们还会重新集结,继续抗争。”
她还说,香港人并没有脱离政治活动。
两个星期前,香港立法会以28票对8票否决了中国支持的选举改革方案。这项方案将在2017年改变中国控制下的香港特区的特首选举方式,但批评人士说,人们只能选择亲北京的候选人,这种改革并没有带来多大变化。
改革方案被否认被视为亲北京政党的惨败。
不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张建认为,这次表决让北京暂时停止香港的选举改革,这给主张民主的阵营带来了问题。
他说:“否决政改方案实际上不符合泛民阵营的利益,因为他们现在将被排除出这个平台,并有可能失去势头。而过去,这个平台可以让他们在政治领域有进一步的参与。。”
否决之后 下步如何?
张建说,民主派活动人士需要有新的议题来保持公众注意力,而这将向北京施加压力,迫使北京就香港的改革问题重新谈判。
他说,民主运动早先的诉求,包括求普选、让特首梁振英下台以及修改基本法,都已经老旧了。
不过,一年的高调抗争吸引了国际媒体的注意力,中国不大可能再给民主派活动人士任何接触参与的机会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特南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胡逸山(Oh Ei Sun)说,这是因为重新跟民主派团体展开对话会在中国大陆其它地方造成连锁反应。
“这可能会鼓舞中国大陆的人也要求扩大民主,等等,---如果真的要放开提名程序的话,”他说,“所以,我认为,中央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绝对不会赞成开放提名程序的。”
北京仍把香港问题置于优先地位
张建说,对北京来说,香港问题仍然排在台湾、西藏和新疆等问题之前,因为香港问题仍在中国政府控制之下。
他说,因此,本星期游行人数的下降给了中国领导人争取香港选民的机会。中央可以给香港提供经济好处,并让香港中产阶级而不只是少数富翁也能享受到。
北京还可能设法争取某些政治派系,从而打破反对派的团结。这可能会分化香港的民主派,把他们分裂成温和派和更为激进的阵营。
接下来一年半的选举可能会确定这些派系中哪个能赢得更多的公众支持。
胡逸山说,另一个有可能把民意团结起来的议题是香港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
他说:“香港民主派反对阵营潜在的激进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非常富有和非常贫困者之间的差距。”
胡逸山说:“如果香港的贫富悬殊真的越来越大,那么,造成激进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就会相当成熟。”
不过胡逸山相信,香港下一轮的政治矛盾高峰期在五年后、也就是2022年特首选举的前夕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