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智囊机构称,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加之海外收购资产频频碰壁或可敲开封闭的中国投资市场大门。该机构专家建议,美国应该加强对中国在美国债券投资方面的跟踪,敦促其提高投资透明度;而在非国债投资方面,中国则需要了解,只有秉承互惠原则,才会消除中国海外并购频遇的障碍。
华盛顿保守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说,它建立起了迄今最为全面的、面向公众的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汇集了200余宗价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中国海外投资交易,其中包括成功和受挫的投资,涵盖能源、矿产、交通和银行业等领域。
这个数据库的主要创建人、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政策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展示出中国海外投资的真实状况。他说,中国公布的有关数据相当糟糕,同时美国方面则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情况缺乏了解。
从传统基金会的数据看,中国的投资和商业合同已经遍布全球,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向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而就单个国家而言,澳大利亚和美国则位居中国投资目的国的头两位,在2005年到2009年间,中国流向这两个国家的、每宗交易超过1亿美元的非国债类投资总额分别为314亿美元和213亿美元。
当然,这其中包括多宗曾引发广泛关注的投资遇阻案例,例如2009年夭折的价值195亿美元的力拓股权收购案、2005年受挫的中海油斥资180亿美元并购尤尼科的尝试等。
从这些不成功的海外投资个案看,中国想要把手中大把的外汇储备花在海外资产方面所面临的阻力、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阻力,并未减弱。传统基金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认为,中国在海外投资面临阻碍的原因在于自身的封闭。
他说:“我认为中国在过去6、7年间变得更为封闭。显然,它在改革后的25年里显得更为开放,但过去几年变得更为封闭。更重要的是,不仅是美国和欧洲这样看,更多的国家现在也认为是这样。如果其他国家或者公司认为它们无法进入中国的市场,无法购买中国公司、或者无法购买中国公司的股权的话,他们就会施压,将中国挡在自己国家门外。”
不过,史剑道认为,中国手中的外汇需要有投资对象,而它在海外投资越是受阻,便更有可能迫使它对外开放市场。
他说:“这可能产生的一个好的结果是,由于中国有这么多钱可以花,而大量可以收购的海外资产却不允许中国收购,这可能会给中国形成更大压力,令其开放自己的市场。”
史剑道说,只有双向的、互惠性质的开放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而不能指望别国清除阻碍而自己却不做出改变。
中国海外投资需要注意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投资透明度问题。史剑道认为,提高透明度对于海外非债券投资有所助益,但它在投资外国国债方面则尤为重要。
他说:“透明度方面的真实问题在于,美国对中国投资美国国债有着相当高的政治疑虑,认为中国想要通过国债来对我们施加影响。这并不是事实。国债上的关系是机制上的,中国不得不购买美国国债。但是鉴于中国和美国方面都存在的(这方面的)数据问题,糟糕的是,国债问题变得非常混乱,也成了具有很强政治意味的问题。”
史剑道认为,中国在投资美国国债方面的透明度缺陷源于其国内政治因素。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中投公司等因在海外投资失利而在国内饱受诟病。史剑道说,中国是在为平息国内情绪而牺牲这方面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史剑道也批评美国针对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追踪记录欠佳。他建议美国在这方面做出改进。他说,由于目前在中国海外投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显得云遮雾罩,并缺乏进展,有关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透明度和其他投资方面的市场双向开放问题应该被明确地纳入美中战略对话之中。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