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本周在亚洲展开外交闪电战,周四先和日本与韩国的国安官员举行三边会议,周五将会见日本和菲律宾国安官员,这也是美日菲国安官员首次的三方接触。
沙利文本周先是前往新德里,敲定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下周正式访问白宫的细节。对于华盛顿亚洲战略来说,印度在印太地区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将于周六抵达北京访问,一位政府官员称沙利文先一步密集会晤亚洲国家官员,只是时间安排上的巧合而已。
华盛顿在2月击落了一个飞越美国领土的中国间谍气球,随即推迟了布林肯原订的访问中国行程。美国国务院表示,布林肯这趟访问北京是拜登政府为修复不断恶化的关系,以及保持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沟通渠道所做努力的一部分。
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韵告诉美国之音,加强联盟和伙伴关系是政府有效与中国竞争战略的明确组成部分,而布林肯的北京之行旨在稳定两国关系,“他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次与多个国家合作以支持盟友通常被称为政府“小多边”战略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发挥每个合作伙伴的优势,并鼓励他们一起合作。
哈德逊研究所印度和南亚未来倡议的主任兼研究学者阿帕纳·潘德(Aparna Pande)说:“我们无法形成一个大集团,所以让我们营造很多小多边。”如此一来,美国作为将这些团体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负担便会减轻很多。
具地缘战略的印度太平洋
这一周繁忙的外交工作是为了重申华盛顿希望加强与印太地区盟友和伙伴关系。华盛顿认为,印太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地缘战略区域,拥有加强经济安全合作的巨大机会,包括在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
印太地区的挑战包括朝鲜的核威胁,平壤周四发射的两枚短程弹道导弹更加凸显了这一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在过去十年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并为了让各国实现其政治目标而不断祭出所谓的“经济胁迫”手段。
近年来北京在南中国海的海上扩张以及台湾海峡两岸的紧张情势加剧之际,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放大了该地区的威胁评估,并提醒各国注意可能的中国入侵将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这导致个别国家增加国防开支,并要求美国扩大在该地区的军力存在,包括更多的联合军事演习、加强防御态势和为韩国提供更强大的核保护伞,即延伸威慑。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扎克·库珀(Zack Cooper)最近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行的一次活动中说:“我们知道各国都感受到威胁,而他们倾向于平衡威胁。”
北京将美国增加存在的行为定性为“明显的军事挑衅”,拜登(Joe Biden)政府拒绝接受这一指控。
负责南亚和东南亚事务的副助理国防部长琳赛·福特(Lindsey Ford)在CSIS的会议中表示:“我们正在寻找提升存在的方式,这是对安全环境变化的回应,而不是迫使安全环境发生变化。”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太研究高级研究员希拉·史密斯(Sheila Smith)告诉美国之音:“美中关系不仅是一场军备竞赛,这是一场争夺未来战略优势、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
美国官员表示,布林肯访问中国旨在稳定和恢复常态,不太可能在影响华盛顿与北京关系的众多问题上取得任何重大突破。
华盛顿 —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