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北京召开两会,许多外媒记者采访受限的同时,中国官媒将自家雇佣的外籍记者摆上荧幕,通过他们赞美中国体制优越性,并批评美国的民主。
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体制描绘为一种比西方民主更加优秀的制度,并批评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报道不公平。而当没有足够的西方声音支持中国政府的论点时,中国政府运用起了他们自己的“西方声音”---就职于中国官媒的外籍记者。
《中国日报》周一(3月6日)放出一段叫做“老外从两会中发现中美差异 这个比喻绝了!”的视频,内容是两位该报的外籍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共同讨论中国的两会与民主制度,并将之与美国的两党制做对比。其中,来自美国的记者石花姐(Stephanie Stone)将中国的一党专政比作一辆大巴。
“中国就像在一辆公共汽车上,”石花姐说。“大家都同意要去哪里,所以现在中国正朝着使国家繁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国社会群体广泛,不同群体有不同需求,大家对于抵达目的地的方法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但在大方向上,没有人有异议。”
除了发表这段几乎与中国官方宣传口径完全相同的个人看法外,石花姐还在这段视频里批评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而美国,尤其是最近几年,就像一辆停在路边的破旧公共汽车,大家完全无法同意要往哪里走,”她笑着说。
一旁的另一位外籍记者瑞恩(Ryan Usher)也补充说,中国“目前的制度是想要避免旧体制的弱点,即党派为了自己的最佳利益而导致分裂和低效”。
《中国日报》将这段十分钟的视频发布到了哔哩哔哩和YouTube等中国内外的平台上,并在微博上发起了热搜话题“美国像停在路边的一辆破车”和“美籍记者为美国政党制度感到可惜”。
现实:外媒报道两会受限
在北京认可的外国记者赞美中国制度的同时,为外国媒体工作的驻华记者们正经历着来自当局的打压。
驻华外国记者协会3月1日发布年度报告,披露驻华外国记者去年在中国采访遭遇了严厉的防疫封控、普遍的骚扰和持续的监控。
《中国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对此回应表示,外国记者可以“自由地在今年两会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因此驻华外国记者协会的报告站不住脚。
但驻华记者们的亲身经历却和《中国日报》所说的相差甚远。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周日(3月5日)在推特上表示:“只有少数几乎完全是通讯社的记者才被允许进入全国人大的开幕式,绝大多数驻华的国际记者如今被禁止进入这些活动。”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NPR的驻华记者冯哲芸(Emily Feng)也表示:“疫情期间,报道官方活动的机会不断减少。今年两会期间,这样的机会几乎是零,就算是那些少数被‘邀请’参加例如开幕式这样的表演活动也一样。”
前《中国日报》外籍雇员肖恩·海恩斯(Sean Haines)向美国之音证实,与外媒在两会受到的待遇相比,中国官媒有着高出不少的自由度。
“我们在人民大会堂有一间办公室,所以我们来去自由,”他在和美国之音的文字采访中写道,“而其他媒体---特别是外国的---有着限制的时段。”
不仅如此,他回忆表示,官媒还被允许进入代表们所住的酒店,进行采访和拍摄。
用外国面孔为中国体制背书
中国长期以来批评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偏见,并通过跟踪、骚扰、拒发签证等方式限制外媒记者在中国报道的自由度。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也多次要求中国的宣传机构“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但为了给自己的政治宣传增加可信度,中国官媒又常常不得不使用外国面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中国政治宣传的研究员崔鹏(Patrick Chester)告诉美国之音,起码在对内宣传上,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因为中国观众更加相信美国人对美国政府的批评。
“如果这些人来自美国,中国的观众更可能认为他们亲身经历过那里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与中国政府有关联,”他说。
中国官媒拥有多位常年上镜的外籍记者,包括新华社的海伦·本特利(Helen Bentley)、李珂(Rick O'Shea)和《中国日报》的艾瑞克·尼尔森(Erik Nilsson)等等。
但海恩斯向美国之音透露,三年的新冠限制措施和越来越民族主义化的内容让中国官媒在招聘外国人上遇到了困难。许多原本在中国官媒工作的人或是离开,或是不愿意上镜。海恩斯本人因为不满《中国日报》2019年对待香港游行的报道而离开了该机构。
他表示,因为缺乏新晋人才,一些并非职业记者的外国人被中国官媒包装成了镜头前的展示者。
美国之音发现,在《中国日报》周一发布的批评美国民主的视频中,上镜的石花姐和瑞恩并不是专门报道中国或美国政治的记者。
通过搜索《中国日报》的网站,美国之音发现石花姐为该报撰写的文章多与她在中国的日常生活有关。她为《中国日报》拍摄的其他短片也多是软性的政治宣传,例如探访贵州省的红军战斗遗址、宣传中国扶贫工程的成果等。
在《中国日报》的抖音账号上,她有着自己的系列视频“石花姐在中国”。在这些视频中,她品尝多种中国美食,并发表看法。
瑞恩为《中国日报》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视频也多以旅游为主题。
“可耻,不是吗?”海恩斯评价中国官媒说,“仅仅为了展现出一种国际化的假象。这也侮辱了中国记者,我相信如果能够自由报道,他们能做得不错。但取而代之的是这么一场场由官媒发布的粗糙、令人尴尬、看不起人的木偶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