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5:54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哈佛华裔女教授的“六四”课程


六四时的天安门广场
六四时的天安门广场

近日,《纽约时报》刊载了现居美国的自由撰稿人罗四鸰对哈佛大学华裔女教授何晓清的专访,以纪念六四27周年。

何晓晴从2010年起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面对本科新生的课程《有目标的反叛:天安门运动的历史与记忆》 。然而,这门课带给她的不只是来自海外学者和媒体的支持和赞誉,还有“爱国”留学生们的攻击与质疑。

何晓晴介绍说,这门课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1989年发生的天安门运动,以及后天安门时代中国的爱国思潮和民族主义。她在采访中说:“天安门运动的背景并不始于1989年,也沒有结束于1989年,“六四”只是一个结束的开始。”

何晓晴还谈到,修读这门课的大陆学生一开始对课程内容往往有些抗拒,一部分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听说过“六四事件”,另一部分“极力为政府辩护”。但是在课程结束时,很多大陆学生转变了态度,接受了历史真相。她说:“信息自由和言论自由真地很重要。“六四”不只是政治,”六四”是人性,只要人性未泯,只要是了解历史细节真相,很难不为所动。”

何晓晴的课程分为三部分:1989年以前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包括伤痕文学、经济改革和反官倒、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运动等)、1989年当年的历史(包括胡耀邦去世、各地学生游行、“六四”镇压、通缉、逃亡、清算、“黃雀行动”,以及中国官方对于“动乱”的说法);最后一部分是从天安门事件剖析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沉默和犬儒、“天安门母亲”的抗争,以及“天安门事件”与东欧变革的关系等。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