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内的穆库鲁贫民窟里,26年前来自台湾的钱韵中宣教士在这里创办学校,用教育让贫民窟的学生脱离贫穷,找到人生希望。目前为止,已经有600多位的毕业生。
20年筚路蓝缕 自掏腰包盖铁皮屋办学
穆库鲁贫民区(Mukuru Kwa Njenga)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第二大的贫民区,一到雨季,道路就变得非常泥泞难行。记者一路跟随着钱韵中宣教士进入贫民区。
钱韵中:“这就是隔壁的小商店,他们叫做Kiosk的小商店,什么都有,面包,牛奶,一些生活上的基本用品。平常上工的人4点,5点,一大清早,因为现在可能都上工去了,你看那门都锁着。”
来自台湾的钱韵中宣教士,是穆库鲁贫民区内熟悉的东方面孔,她与先生詹姆士·卡鲁基在这里创办的恩慈学校,已经有20年了。
钱韵中:“我们开始98年办学的时候,先开始一个幼儿园, 那时候从35个孩子开始,教导他们些圣经故事,才发现这些孩子们大的孩子不会读,不会写。我那时候进来这边,没有学校,整个贫民区没有学校,所以我们就办了一个师资班,带些孩子来识字。第一年完了之后呢,结果居然家长要求我们可不可以带着我们孩子一路往前。”
恩慈学校的水泥砖墙教室,与坚硬平坦的水泥操场,在满是铁皮屋与泥泞路面的贫民区内格外地显眼。
钱韵中:“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外围,以前呢都是铁皮屋,我们的教室也是铁皮屋,有围墙跟现在的石头房都是后来有人为我们的捐款盖起来的。我们成立恩慈学校的时候完全没有经费,政府也没有支持,我们都是自己掏腰包,还有我从我的家里人给我的钱来办这个学校,还有就是一些我们个人的朋友。”
学校供应的午餐 学生一天内仅有的一餐
学校的厨师是克莉丝汀·尼亚康迪,她每天为校内400位学生准备午餐,午餐内容是玉米粒与各种的豆子的混合。对贫民区的学生来说,午餐是甜美的时刻。
记者(问学生):“你喜欢这里的食物吗?”
菲丝·莫萨尼(学生):“这食物很甜.”
记者: “那你一定很享受午餐?”
菲丝·莫萨尼(学生): “是的.”
詹姆士·卡鲁基牧师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学生的家长做的都是低收入工作,有时并没有钱来买食物,所以学校的午餐,就是他们一天中仅有的一餐。
午餐供应是一份来自美国的爱心,背后的提供者是美国的“Feed The Children”机构,从2006年开始提供至今不曾间断。
钱韵中与詹姆士·卡鲁基是在教会工作时认识的,后来成为人生中相互扶持的伴侣。
钱韵中:“我从来没有想到将来会嫁给非华人的丈夫,从来没有想过,那时候来到肯亚只是一心一意,专心想做宣教工作。”
詹姆士·卡鲁基:“她奉献出她全部的生命服务大众,台湾的文化是以仁慈为出发点,他们做事的方式,他们凡事优先考虑家庭,优先考虑发展自己的国家,都是非常好的。”
600位贫民学子毕业 一位目前留美攻读硕士学位
自2006年以来,从恩慈学校毕业的贫民区学生超过600位,厨师尼亚康迪的大女儿是恩慈学校第二届的毕业生,目前已经在美国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尼亚康迪:“是因为他们我的孩子们才能做到他们今天做到的,如果没有他们,我无法做到这些,所以我要说谢谢妳,钱韵中及詹姆士牧师。”
钱韵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我第一届的毕业生,第二届的毕业生,居然可以在美国念书,所以这是没有办法言喻的喜乐,没有办法言喻的回报。 It’s enough, 够了。”
詹姆士·卡鲁基说,很多贫民区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自己,如果有能力,他们也希望改变社会,所以他们对学习感到兴奋。
8年纪的学生莫西,对记者说出她的梦想。
莫西:“我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师,在肯尼亚建造很多很好的房子,让肯尼亚变成一个漂亮的国家。”
在肯尼亚辛勤耕耘26年,钱韵中宣教士不仅为贫民区的学生带来希望,也将东方的思想观念带进了肯尼亚。
詹姆士·卡鲁基:“中华文化对时间观念,道德良知的看重程度,更胜过肯尼亚人对这方面的认知,我认为肯尼亚人对很多事迟到成性,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这些浪费的时间可能是改变这个国家的关键。”
肯尼亚近年因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涌进了大量的中国人,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许多问题,钱韵中宣教士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出自己的建议:
钱韵中宣教士:“我觉得他们如果来这边经商,应该要伸出他们友谊的手,来试着认识肯尼亚人。 基本上肯尼亚的文化是对外地人是很友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