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大量台湾制造业工厂开始外移,当时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成为台商外移的主要市场。一位在泰国及中国投资超过20年的台商接受美国之音专访,分析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投资环境的变化。
*“南移政策”之下到泰国投资*
从事印刷业有27年经验的前东莞市长安镇台商协会会长张文益,1987年从台湾到泰国开设印刷厂。张文益接受美国之音专访表示,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土地及工资大幅上涨,大量制造业工厂开始外移,当时台湾政府实施“南移政策”,鼓励台商往投资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张文益到泰国设厂。
张文益表示,1989年一些台湾劳力密集的产业,例如人造花、雨伞、纺织厂以及自行车厂之类,由于大陆人力充沛加上工资低,很多台商到产业链较为完善的深圳特区设厂。在一位主要客户介绍下,张文益1991年到深圳设厂,至1995年由于东莞市扩大招商,张文益再到东莞市长安镇设厂。
*分散投资延续企业生命力*
张文益说,他到中国大陆投资之后,至今仍然没有放弃泰国及台湾的印刷厂,只是缩小规模,选择分散投资、分散风险的经营理念,至1999年更扩大生产项目。
张文益说:“我一开始是从事印刷出身,到今天多国的国际化企业发展,再转入投资文具发展,在深圳设立文具厂,在1999年增加文具项目,就是要扩大生存的转型,也就是跨行业的转行,来延续投资事业的生命力。”
张文益表示,比较早期泰国及中国珠三角的投资环境,泰国是一个很早就开发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也相当适合台商发展,因为泰国人大多信奉佛教,在宗教信仰上与很多台湾人接近,而且政治上不排华,加上工资低,在投资环境上很有竞争力。
张文益说:“后来是因为泰国的公共设施没有跟上,还有泰国的工会在控制上使得政治社会上的立足点影响很大。后来发现到中国一直有很多企业发展,中国的劳工成本又比泰国低,我的部分客户就往中国发展,所以我也跟着来。”
张文益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国珠三角发展也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公共交通条件最差,还有地方政府各部门的串连都很分散,遇到问题要亲自跑很多部门才能解决。不过,由于中国大陆语言能够沟通,相比言语不通的泰国,台商到大陆发展在沟通上较为方便。
*中国投资环境造成行业淘汰*
时至今日,张文益说,以2009年的投资环境比较,泰国在公共设施上已经逐渐完善,而工资成长率比大陆低,现在泰国劳工的工资与深圳比较已经不相上下。至于东南亚与珠三角比较,哪个市场更适合台商投资,张文益认为,要视乎不同行业的发展条件而定。
张文益说:“譬如说家具、木材,以前大陆很适合发展,现在不一定完全不适合,但是在越南取得原料的成本较低,还有当地整体发展趋势比较适合,变成往当地靠拢。以前到大陆投资,无论是否适合的行业都会来大陆、都没有筛选,现在已经演变到自然过滤和淘汰,必须筛选,不是政府筛选,而是竞争市场把行业筛选。”
张文益说,目前中国大陆的环保意识抬头,加上工资成本提高,还有高科产业提升,以往靠劳力密集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已经不适合到中国大陆发展。另外,张文益说,中国大陆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各行业的产业链相当成熟,如果台商到东南亚国家发展,要注意当地产业链供应是否充足。
关键词:台商,投资环境,东南亚,中国大陆,张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