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7:47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台湾太阳花学运十周年 青年世代: 不走“一中”回头路


资料照片: 2015年3月25日台湾“太阳花运动”学生领袖林飞帆(右)和陈为廷在台北地方法院接受记者采访
资料照片: 2015年3月25日台湾“太阳花运动”学生领袖林飞帆(右)和陈为廷在台北地方法院接受记者采访

台湾的太阳花学运于3月18日屆满十周年,多个公民团体在台北的立法院前举办晚会,重申三大诉求:“拒绝中国政经胁迫”、“反对重启(两岸)服贸、货贸”和“政党公民政纲对话”。现场有上百名民众参与,其中不乏当年的声援者及更年轻的世代。他们告诉美国之音,台湾在政经层面都应与中国保持距离,以保有主体性。

Text: 2014年3月18日,数百名台湾大学生与公民团体因不满台湾立法院以“黑箱程序”通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冲进立法院占领议场,并在院外展开大型集会,进行长达24天的非暴力抗争,直到时任立法院长王金平承诺将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立法、并推迟服贸协议的审查,才于当年的4月10日退出议会,这场台湾自9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抗争被称为“太阳花学运”。

太阳花运动的启示:“台湾共同体”才是台湾未来

十年后的今天,许多当年在立法院外声援的参与者重回现场。有人手持当时抗争的照片;也有人头绑反服贸诉求的头带。

现任新竹市议员的廖子齐当时是台大法律系学生,虽当时仅坐在场外声援,但仍感受到那场运动所带来的强烈震撼。

廖子齐表示,学运之后,许多台湾人意识到,亲中不是台湾的唯一选项,公民由下而上参与的“台湾共同体”才是台湾未来的走向。

廖子齐告诉美国之音:“在抗中保台的路上,其实是可以让更多人看见台湾,知道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体性,民主自由这件事是绝对要坚守的。在外交及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面去呈现出我们的格局不是要依附(在)一个强国之下,而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世界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后太阳花世代:与中国保持距离

除了当年的学运人士外,今年的十周年晚会也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到场。他们说,当时还是小学生,对这场公民抗争的了解有限,但他们关心两岸关系现况,也认同对太阳花世代对台湾主体性的守护。

在台北的台师大公领系大三学生蔡秉恩表示,他对太阳花学运的印象深刻,从电视上看到很多大学生力抗不合理的立法程序和协议内容。他说,台湾社会这十年来变化非常大,抗中的氛围越来越凝聚,而民进党也将迈入执政的第三任。

蔡秉恩告诉美国之音:“我没有上街流血流汗,但我现在可以承受这个福利。我生长的环境是对台湾人的认同,开始对于民主、正义有更多的公民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时时刻刻纪念这个时刻,不能轻易地忘记。”

台大法律系大二学生许佑嘉也期待,未来两岸不再重回一中的老路。

许佑嘉告诉美国之音:“台湾未来跟中国势必要做出更明显的划分,当年我们做出来的这个正确的选择,让台湾能够不再跟中国走回一中的道路。台湾有自己的路,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跟国际接轨。”

一位21岁、不愿透露全名的台北教育大学李姓同学平时就常关注国际议题。她说,台湾应趁中美发动贸易战之际扩大经贸伙伴的结盟,并在确保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与中国展开文化或体育的交流,因为台湾的年轻世代仍对中国的偶像或美食有偏好。

李同学告诉美国之音:“在经济上,可能可以跟中国保持适度的距离,因为现在中国经济可能不是这么理想,再加上,我们其实是有一点敌对或者是受威胁的关系,(中国)对我们有一些武力跟军事的威胁。那我觉得,如果经济有过多依赖的话,其实会成为军事或政治的筹码,我其实是比较不乐见。”

李同学说,从今年1月的台湾总统大选,仍可看到台湾社会的分化,如部分团体仍支持两岸深化贸易,并将经济命脉与两岸和平划上等号,但轻忽了中国对台的军事威胁。

她说,她不希望看到台湾重演“反中”抗争,但目前国会由亲中的国民党主导,且蓝营立委也占多数,这对主政的民进党政府而言,朝小野大之下,势必让未来两岸政策的走向出现变数,因此不排除大型公民运动再起的可能性。

太阳花世代拒绝中国政经胁迫

台湾公民团体“经济民主连合”是“318十周年”晚会的主办方之一,该智库副秘书长许冠泽也在会上发表声明,重申三大诉求:“拒绝中国政经胁迫”、“反对重启(两岸)服贸、货贸”和“政党公民政纲对话”。他特别呼吁台湾候任总统赖清德与新国会积极回应太阳花学运的诉求,例如,明确表态拒绝重启与两岸服贸、货贸谈判。其次,他说,国会应做出共同决议,要求中国政府放弃“一个中国”的政治协商前提,订定《非政治性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并全面检讨修正外人投资审查及对外投资与技术输出法制的漏洞等。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