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8:03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罗兴亚人”一词引发昂山素季外交困局


缅甸伊洛瓦底省省会勃生市,穆斯林和当地其他族裔相处愉快。(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11月19日)
缅甸伊洛瓦底省省会勃生市,穆斯林和当地其他族裔相处愉快。(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11月19日)

近年来,“罗兴亚人”的话题已成为缅甸与外界一触即发的敏感点。2014年,缅甸政府下令,要求媒体和出版物在全境之内禁用“罗兴亚人”一词。而早在今年4月28日缅甸民众于仰光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事件之前,西方人因为使用“罗兴亚人”(Rohingya)一词而招致缅甸政府和社会的抗议可谓层出不穷。比如联合国缅甸事务特使李亮喜(Yanghee Lee),就因为频频使用“罗兴亚人”一词以及她所发布的“罗兴亚人”人权状况报告,多次受到缅甸外交部严词谴责。

可以说,“罗兴亚人”已经不仅仅是缅甸内部冲突的焦点,更成为缅甸对外关系的一大难题。

近几年,关于罗兴亚人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然而,众多媒体对于这一复杂问题的报道往往侧重于来自罗兴亚人的一面之词,很少有人去问问若开人或是缅甸人的看法。一些涉及到罗兴亚人的历史和争论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为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片面印象。

下面就几个争论的焦点问题,介绍一下缅甸人的看法。

“罗兴亚人”一词是怎么来的?

缅甸的历史学家貌貌博士曾引述英国于1824年在英属缅甸时的人口普查报告,指出报告内并没有出现过“罗兴亚人”这个名词。

按照孟加拉穆斯林的说法,“罗兴亚人”这个称谓早在阿拉干王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而缅甸人则认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罗兴亚人”这个词,它是孟加拉非法移民自己生造出来的,以求得在字面和发音上与若开邦的英文“Rakhine”有所接近、给人以他们很早就生活在若开邦的假象。在英国殖民期间,他们先是被称为“吉大港穆斯林”、后来被叫作“孟加拉穆斯林”,缅甸独立后,已经长期生活在了若开邦的穆斯林才有了“阿拉干穆斯林”的称谓。

1982年,当时的缅甸军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所有可以享受缅甸公民待遇的人都必须能够追溯到1823年(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前,其祖先就已经生活在缅甸。尽管这项法令被认为主要是针对孟加拉穆斯林而量身定制的,但是,缅甸确实有能够证明家族于1823年之前就居住在若开邦的孟加拉穆斯林,而他们并没有受到升学、工作和迁徙等方面的限制。

2014年3月29日,缅甸政府下令禁止使用“罗兴亚人”一词,并要求这些人登记在孟加拉人的名义之下,就像过去30年来对罗兴亚人人口普查的做法,而这也是此次缅甸民众和僧侣在美国大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的根据。据缅甸华文媒体“缅华网”报道,在4月28日的游行事件发生之后,民盟发言人吴年温于4月30日表示:“我们接受前一任政府所表述的,在缅甸历史上,从来没有‘罗兴亚’这一词。我们对其他事情不予置评,但我们是接受在缅甸历史上从来没有‘罗兴亚’这一名称的观点”。吴年温还指出,“别有用心的人借口‘罗兴亚’这个词汇做出危险举动。”他的这一发言,可以被看作以昂山素季为首的缅甸现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官方态度。

罗兴亚人等同于缅甸穆斯林吗?

当然不是!孟加拉穆斯林只是缅甸穆斯林的一部分。缅甸人认为,反对“罗兴亚人”不等于反对穆斯林,很多媒体报道缅甸佛教徒与缅甸穆斯林的冲突,是一种偷换概念,进而达到危言耸听的目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院副教授塞尔斯(Andrew Selth)曾经撰文介绍,缅甸的穆斯林包括来自中国云南的潘泰人(Panthay,他们是在19世纪中叶大理杜文秀穆斯林政权被镇压后,逃进缅甸的)、来自波斯的卡曼人(Kaman)、来自马来的帕术人(Pashu)等等。

尽管上述这些穆斯林社区与缅甸的佛教社区在历史上也曾经爆发过冲突,但他们没有分离主义的倾向,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大规模驱赶和屠杀佛教徒的血债,今天的缅甸人已经基本上接受了他们成为缅甸公民的一部分。记者曾经在缅甸拜访过潘泰人和卡曼人的社区,并受邀到他们家中做客,他们与周边的缅甸其他族裔相处得十分融洽。

罗兴亚人是缅甸的少数民族吗?

罗兴亚人一直被国际媒体认为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但是,缅甸人认为,在若开邦,罗兴亚人的数量已经持平甚至超过了原住民若开人的数量。根据不同来源的估计,目前,若开邦境内的罗兴亚人从100万到200万人不等,而该邦的总人口只有300多万人,按照保守的估算,罗兴亚人和若开人各占100万,其余的是缅族、掸族、钦族等其他族裔。而罗兴亚人的生育率远高于其他族裔,其人口增长势头令若开人感到恐惧。

再者,在关于若开邦宗教冲突的报道中,很多媒体侧重报道佛教徒对穆斯林施加的暴力。但是,正像昂山素季所说的,实际上,双方都对彼此造成过伤害,暴力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压迫。记者在2013年若开邦暴力冲突平息后,曾经走访过若开邦的几个主要城市,被焚毁的清真寺和佛教寺庙毗邻,各自的社区都有大片变成废墟的住宅建筑。而那次事件的起源,却是由三名穆斯林青年强奸一名佛教徒女孩致死而引发的。那场暴乱持续了数个月之久,造成近百人死亡。

昂山素季的困局

2013年,昂山素季在欧洲访问时,曾被问及罗兴亚人是否属于缅甸国民,她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不知道。”这个答案的结果是,昂山素季不仅招致了西方媒体的批评,认为她没有勇气帮缅甸的弱势群体说话;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缅甸人的不满,认为她在非法移民的立场上模棱两可、不够坚定。真是两头不讨好。

去年11月缅甸大选之前,当昂山素季再次被问及该问题时,她的回答变成了,“在这个问题上,孟加拉国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不管是从前的含糊其辞,还是现在以邻国为挡箭牌,昂山素季必然清楚,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她出面声援罗兴亚人,就违背了缅甸的民心所向,使民盟在大选之际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而4月28日的游行示威事件后,民盟发言人吴年温的表态更是说明,缅甸政府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对待孟加拉穆斯林的政策。这恐怕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记者在8次前往缅甸的采访过程中,所遇到的缅甸政府官员、学者、商人、宗教人士、在野党派人士,无不对这个问题采取着一致的立场,这是否能够说明,缅甸人从不认为自己在道义上有什么问题?

面临着来自联合国官员、人权组织、非政府机构的巨大压力,缅甸政府和民间对于“罗兴亚人”这一问题的反弹情绪越来越严重。201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佛教界本拉登”的缅甸僧人维拉督(Wirathu),不仅带领缅甸佛教界发起抵制穆斯林的运动,更出言不逊,怒骂谴责缅甸人权状况的联合国特使李亮喜是“娼妓”、“婊子”。尽管维拉督的言行在缅甸佛教界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却丝毫不能阻止这位言语激进的反穆斯林宗教人士成为缅甸民众拥戴的领袖性人物。

这次在美国大使馆前的游行示威活动,可视作缅甸人对国际社会一边倒支持“罗兴亚人”的反感进一步升级的表示。在民盟主导的缅甸新政府仍然立足未稳的时候,在缅甸军队仍然虎视眈眈于新政府政策走向的时候,昂山素季不可能对“罗兴亚人”的问题做出根本性改变。1962年吴奈温的军事政变在缅甸人心中仍然记忆犹新,正像一位若开邦教师对记者表示的那样,“要自己的地盘还是要民主,一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民主恐怕就不是第一选择了。”

缅甸外事部常任秘书昂林对美国之音记者所作的表述 ---- “如果美国大使馆能够避免使用这个称谓,我们会很高兴,”而继续使用这个词,将“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 实际上传递出了昂山素季政府的一个信息,即,就“罗兴亚人”的人权问题向缅甸人施压,不会对昂山素季的新政府有任何助益。事实上,如果西方社会仍然在这一问题上揪住缅甸人不放,不排除昂山素季与西方社会决裂而倒向中国怀抱的可能性。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