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00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罗兴亚人”为何在缅甸成为敏感词?


缅甸若开邦,一个女孩骑车从被烧毁的穆斯林屋子前经过。(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11月13日)
缅甸若开邦,一个女孩骑车从被烧毁的穆斯林屋子前经过。(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11月13日)

4月28日,数百名缅甸群众和僧侣在仰光的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在此前的一份官方声明中使用了“罗兴亚人”(Rohingya)这个称谓。示威人群手持的标语上写着:“停止使用‘罗兴亚人’这个词”,“如果美国大使馆继续使用这个词,就请滚出(缅甸)去”。

这是缅甸自2011年开启改革之旅以来,第一次发生针对美国政府机构的抗议活动。5月4日,缅甸外事部常任秘书昂林(Aung Lin)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如果美国大使馆能够避免使用这个称谓,我们会很高兴,”而继续使用这个词,将“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昂林所谓的“我们”,指的是以昂山素季为领袖的民盟于今年4月组建的缅甸新政府。尽管他同时表示,缅甸外交部不会就此事向美国大使馆发出正式请求,但其私下对媒体透露的“心声”,恰恰显示出在“罗兴亚人”这个问题上,新政府面临着与往届政府同样的尴尬和压力。而西方媒体所使用的“罗兴亚人”,在缅甸政府和民众的语境里,被称作“班加里”(Bangali,Bangalee),或译“宾格力”、“孟加拉” ---- 缅甸视“班加里”为外国人,一群“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或者是“孟加拉穆斯林”。

谁是“罗兴亚人”?

要想了解所谓的“罗兴亚人”,需要先从若开邦说起。

若开邦位于缅甸西部,曾经是一个强大富有的独立王国,古称“阿拉干王国”(Arakan),1785年才被缅甸贡榜王朝所兼并。40年后,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缅甸战败,阿拉干被割让给英属印度。1948年缅甸独立时,阿拉干又划回缅甸,成为现在缅甸14个省邦之一的若开邦。

阿拉干王国自古以佛教立国,在文化上与缅甸更为接近,与西边的孟加拉地区也长期和睦相处。在阿拉干王国的古都妙乌(Mrauk U),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几百年前的清真寺。不过,那个时候,定居在阿拉干的穆斯林人数很少,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

英国人占领该地后,实施了沿海农业开发政策,并将一批孟加拉人带到了阿拉干,以99年为租期,把阿拉干的土地租给这些孟加拉人耕种。随着农田的大量开发,需要越来越多的田间劳力。然而,这些租赁了土地的孟加拉人不仅没有雇佣当地的若开人,反而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家园,代之以大量雇用孟加拉的农民。99年租期到期时,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经从1826年的3万人增长到1925年的22万人,数量几乎与当地的若开人相等,而族裔间的冲突也开始增多起来。

4月28日,数百名缅甸群众和僧侣在仰光的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在此前的一份官方声明中使用了“罗兴亚人”(Rohingya)这个称谓
4月28日,数百名缅甸群众和僧侣在仰光的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在此前的一份官方声明中使用了“罗兴亚人”(Rohingya)这个称谓

当时的英国驻阿拉干移民官司马特(R.B.Smart)曾经记录道:“阿拉干人正在被来自西边吉大港(Chittagong,现孟加拉国靠近缅甸的港口城市)的移民挤出他们的原住地,不得不向东部迁徙。”

二战时期,为了阻断日军通过阿拉干向印度推进,英军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组成的部队 ---- “孟加拉V支队”。但是,当英国人撤进印度之后,这支已经被武装起来的队伍并没有将注意力投向日军,而是用来驱赶阿拉干的佛教徒(若开族)。根据缅甸人和英国人的记录,成百的村庄被V支队烧毁,超过10万名佛教徒被杀害,仅边境小镇磨豆(Maungdaw)就杀掉了3万多佛教徒。说到当年V支队欠下的血债,若开人甚至用上了“种族清洗”这个词。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回到缅甸,并要求V支队将抢占的土地归还给若开人。但是,这些孟加拉人没有把土地归还原主,而是组建了“穆斯林解放组织(MLO,后改名为“穆斯林圣战党”,Mujahid)”,并联络印度穆斯林的领袖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试图“携”地加入不久后就要从英属印度分离出去的巴基斯坦。这一企图遭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反对,殖民政府的阿拉干行政长官说服了穆斯林领袖,希望他们与缅族、掸族、克钦等缅甸其他民族一起组成缅甸联邦。

大量难民涌入

缅甸独立后,“穆斯林圣战党”曾要求成立自治的穆斯林邦,遭到缅甸联邦政府的拒绝。圣战党随即发动了针对联邦政府的圣战,捣毁了若开邦北部幸存的佛教徒村庄,控制了整个若开邦北部和缅巴边境(当时孟加拉国尚未独立,属于东巴基斯坦),使得更多的孟加拉贫民得以涌入若开邦。缅甸政府军曾数次与穆斯林圣战党武装交火,圣战士们数度投降或被消灭,但总是会在不久之后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随着印巴分裂和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等事件的发生,孟加拉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欲振乏力的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孟加拉难民逃进若开邦,进而蔓延到缅甸内陆。据法国远东学院学者雷德(Jacques P. Leider)在其2013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若开邦的穆斯林以及罗兴亚人的政治工程》中披露,1975年(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后不久),时任英国驻缅甸大使馆官员奥布莱恩(T.J. O’Brien)在使馆的内部档案中记录道:“他承认,超过50万的孟加拉越境者进入了若开邦,而缅甸政府有权拒绝他们。”这里的他,指的是时任孟加拉驻缅甸大使凯瑟(K.M. Kaiser)。

奥布莱恩还写道:在孟加拉当时的困境下,凯瑟恳求缅甸当局,不要对这件事施加压力,并对缅甸政府没有在自己国家不幸之际驱赶难民而表达了感激。

从圣战士到难民

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缅甸总理吴努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曾许诺要给予这些孟加拉穆斯林公民权,结果招致军方的强烈不满,也成为后来吴奈温发动政变把吴努赶下台的原因之一。军政府上台后,奈温发动了几场平息穆斯林圣战的清剿行动,其中以1978年和1991年的两次战争最为猛烈。缅甸军队以奈温特有的铁血无情,将若开邦境内的穆斯林武装基本上剿灭干净,收回了大片土地,许多穆斯林农民也因失去土地而沦为贫民。所谓的“罗兴亚难民”一词,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越来越多地见诸于穆斯林的媒体、进而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使用的。

不过,不管是“罗兴亚人”一词,还是“罗兴亚难民”一词,缅甸人都觉得有伤他们的民族感情。在缅甸人看来,一旦承认了所谓的“罗兴亚人”,就等于承认了这些“非法入侵”的孟加拉穆斯林在缅甸的居留权和公民权,而这无异于对缅甸国家和人民的背叛,所以是万万不能含糊的原则和立场问题。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