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远处,白雪覆盖的喀喇昆仑山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坐在车里,我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刚才在喀什疏附县农村目睹的贫困景象不时浮现于脑海,像沉甸甸的石头一样压在心头。我知道,这正是某些地方官员不愿意让外国记者看到的。
宽阔大道的前方出现了三名著便装的男子,用手笔划着示意我们停车。为首者走上前,出示了证件。不出所料,是警察。看过我的护照后,他们互相使了一下眼色,低声道,“就是他”。“你涉嫌进行非法采访,请跟我来!”警察对我说。我被带到当地公安局。
对这样的事情,我早有心理准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去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签署了国务院537号令,延续了北京奥运会期间关于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的规定。根据这个命令,驻华记者在中国采访无需向外办提出申请,只要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即可。
可是,记者在北京以外地区采访时经常受到阻挠,不是被警察拦截,勒令返回;就是被要求去地方政府办理采访手续;或者干脆被强行用车送走。这次在喀什的遭遇只是一个最新事例。外国记者称这种做法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位外国记者对笔者说,“这不是让温家宝很没面子吗?”
*“处长”也是假的?*
尽管对地方政府的做法甚为不满,我在抵达喀什后,还是多次跟市外办电话联系,可是无人愿意答理。无奈之下,亲自跑到市政府,又被门卫挡住不让进。
再后来,外办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个电话号码,说是“阿处长”的。通话中,我们向阿处长提出采访要求,阿处长也答应帮忙联系。可是第二天再次致电阿处长时,他又建议记者去找喀什地委。
到底应该找谁,外国记者往往搞不懂。比如在喀什,除了喀什市,还有喀什地区,此外还有行政系统和党委系统之分。然后还要弄明白找外办、新闻办,还是外宣办。部门繁杂,机构重叠,没有高人指点怕是难以弄清。
我告诉拦截我的警察,我认为,按照中国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令来新疆采访是合法的,况且我曾多次联系喀什外办试图取得当地的“采访许可”。令我吃惊和不解的是,当提到阿处长时,我被告知,查无此人。再拨阿处长电话,果然不通了。在中国,发现假货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竟有“处长”是假的。
*频繁检查证件*
离开喀什来到乌鲁木齐,下榻于海德酒店,也就是,自治区新闻中心所在地,并顺利办理了临时采访证。值得称道的是,新闻中心负责人接受了美国之音专访,介绍了7.5事件以来的形势,阐述了政府方面的观点。这种做法,不论跟喀什相比,还是跟去年拉萨3.14事件之后当局对外媒的处理手法相比,都是很大的进步。
不过,在乌鲁木齐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一支武警巡逻队当街检查我的证件,并一一查看相机里拍摄的照片。六、七名头戴钢盔、手端步枪的士兵,面冲外排成环形,把我团团围在中央,引来路人侧目相看。那阵仗,记者还是头次经历。
返京之前,我抓紧时间在海德酒店所处的人民广场进行了最后一小时采访,在武警、公安和联防队员的注视下,跟七、八名汉族和维族民众进行了交谈。其间,巡逻队两次打断采访,检查证件。
采访结束后,回到宾馆,在大堂里稍事休息。还没落座,只见三名持枪特警,东张西望地冲进酒店。我知道又是冲我来的,干脆迎上前问,“找我吗?有何公干?”“检查证件,”其中一人答道。采访证就挂在我胸前,查看后,没说什么他们就撤离了。
然而,一杯可乐还没喝完,又进来一拨人,有的穿警服,有的穿便衣,年龄稍长,像是当官的,也要检查证件。看完采访证,又要看护照,还要带记者去三楼的新闻中心核实。这时,新闻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过来向他们解释,说我的身份没有问题。几位警官仍不罢休,坚持让这名工作人员跟他们去新闻中心交涉。
我无奈地坐在沙发里等候,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难道自治区正式发放的采访证有假不成?不久,几位警官返回,告诉我没有问题,可以走了。
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即动身前往机场,挂在脖子上的采访证也忘摘掉。不料,在机场安检时,女安检员又捧起采访证端详了一番。“你怎么也检查证件啊?”我不耐烦地问道。“不是,我看看里面有没有藏东西,”她说。
关键词:新疆,喀什,乌鲁木齐,7.5事件,外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