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正在新疆古城喀什进行。由于改建将给这个具有千年历史和西域风貌的维族人聚居地带来巨大变化,该项目一启动便惹来争议。
*千年老城正在改建*
新疆,喀什。1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南段和北段在这个戈壁边缘的绿洲城镇相交。今天,这里依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街道两旁排列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制作锅、勺、壶、铲、刀、斧的铁器铺,挂着干面杖、扎囊模子、桌子腿儿的木匠铺,摆满热瓦普、冬不拉和大小手鼓的乐器铺,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风格独特的民居更是一景。弯曲狭窄的街道、上下两层的土坯草泥房、摆满花盆的院落、漂亮的雕花木门,这就是当地传统的维吾尔建筑。
一名导游告诉我们:“喀什老城上百年的房子,就是冬暖夏凉的,都是两层建的。第一层比较矮,因为第一层在地下一米到一米半凹进去了以后才修建出来的,把上面的压力可以分担,所以到现在保存得还比较好。”
然而,这些远近闻名的建筑是否还能保存下来,现在产生了疑问。记者最近在喀什访问时看到,到处都在拆房、建房,一个总投资超过70亿元的大规模老城区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地媒体说,截至目前,已拆除4678户。
*部分居民抵制拆迁*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首先是部分居民的不解和抵制。
一位居民通过翻译说,这些房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是他们的遗产,为了保留这笔遗产,他们将永远住在这里。
从老城向外望去,在内地任何城市都能见到的公寓式高楼已经矗立在远方,那里将是部分拆迁户的未来居所。
另外一位居民表示,他们无法适应公寓生活,因为过去的生活方式将不复存在,祖孙几代人同堂的日子将从此消逝。
一位导游告诉美国之音,很多居民反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就是古城。你(在这里)有房子的话呢,你就是以前的贵族家族的后代。你要是从这儿搬到20层的高楼上面,你住在那边,你就是普通人了,是没身份了。他们(不搬)是为了祖先的身份,honor(荣耀)。”
也有人提出,拆除这些房屋就是毁灭维吾尔族文化。
*官方认为势在必行*
可是,在城市规划者看来,改造危旧房屋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改造的一个主要动因是预防地震灾害。
新疆地方政府拒绝了美国之音的采访请求,但是提供了一张关于喀什老城改造的记录片。在那张记录片中,喀什市副市长徐建荣说:“第一以人为本,生命第一。那么要使大量的这些建筑呢,通过改造以后达到抗震的条件。第二,完善基础设施,使我们各族老百姓能够充分地享受基础设施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官员说,1902年的一场地震把喀什夷为平地,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外,上世纪60和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交恶,当地居民在当局“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挖了总长达30多公里的地道,使原有的老旧房屋基础更加不稳。
*老城改造引起国际关注*
喀什改造工程也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一篇题为“为了保护古城,中国将把它夷为平地”的《纽约时报》报道,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注意。该组织驻京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卡贝丝决定亲自去现场看一看。
卡贝丝告诉美国之音,在喀什,她强调了两点。第一,为了预防地震灾害和改善人民生活,政府这样做是好的。
但是与此同时,她说,拆掉老房却又没有一个周密的复原规划,是对遗产的破坏。
喀什街头摆放的宣传板上印着卡贝丝访问的图片,并强调她赞扬了喀什的规划。对此,卡贝丝表示,当地政府删去了她讲的部分内容。
她说:“他们利用我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他们拆除房屋寻找理由。”
她说,保护遗产并不反对发展改善,关键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官方修正改造计划*
但是当地官员和学者似乎更强调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新疆文史学者刘学杰说:“你不能认为维吾尔永远要住在那个土窝子里去,那就把文化保留住了,继承了文化了,太可笑了呀!任何民族要前进,任何社会要前进。”
不过,在舆论的压力下,喀什政府对计划进行了调整。喀什市副市长徐建荣说: “我们下一步改造呢,突出风貌保护。尤其是在这核心区,我们大多数采取原址的这种重建的方式,来进行按照它原有的城市的道路肌理、房屋建筑的特点,把这个优秀的维吾尔的建筑文化,能够再通过改造来得以实现。”
一位当地导游也告诉记者:“喀什政府第一个方案,把他们房子要拆掉,搬到郊外,修建那么难看的(建筑)。但是人家不愿意。最近发生了有些事,然后把这个又改变。(记者:发生了什么事?)七五事件。可能就这个原因吧,把自己的房子不要搬,政府这么加固。”
卡贝丝说,如果这位导游所说的属实,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对修改后的方案予以支持。
她建议,围绕喀什旧城改造举行一个国际会议,让遇到同样问题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参加,共同讨论如何既改善生活又保护遗产的问题。
卡贝丝说,在此之前,她希望喀什停止拆房。
关键词:新疆,喀什,老城改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徐建荣,卡贝丝,刘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