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湾民进党籍新总统赖清德上任后,台海两岸局势急剧升温,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新发布的报告说,赖清德上任后在台湾的事实自主上采取了更强硬的态度,北京也因此而加大了对台湾的压力,为避免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台北应该在其言论上降温,北京也应该控制对台湾的军事恫吓,华盛顿则应该提醒台海两岸,恢复更具灵活性的姿态对各方都有好处。
总部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组织(ICG)上星期四(9月26日)发布的报告《台湾海峡扩大中的两岸分歧》(The Widening Schis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中指出,赖清德领导的政府发出的信号是:它将采取与前任的蔡英文政府不同的做法;赖清德认为,面对一个更加咄咄逼人的中国,有必要更坚定地主张台湾不属于中国的“事实主权”(de facto sovereignty)与自主性,并明确地拒绝北京对台湾拥有主权的宣示。
台海两岸对抗日益公开
不过,这份报告说,北京认为赖清德政府在两岸问题上的姿态具有挑衅性,因此它要升级已经增温的施压行动来挑战台湾的事实主权,“双方这种动态关系变得越来越公开的对抗,使得台湾海峡原本就已经不稳定的态势更为恶化,”报告说。
为了使情势得到控制以避免冲突发生,这份报告建议台北恢复到原先蔡英文政府在公开表达台湾地位及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时采取的谨慎做法;北京也应该克制其对台湾的军事恫吓,双方都应该谋求维系彼此间的沟通渠道,而华盛顿则应提醒台海两岸,保持更有弹性的姿态符合双方的利益。
“没有任何政治解决方案能够弥合日益扩大的跨海峡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报告说,短期内北京与台北都能从立即降温的态势中得到益处,也能为今后管理彼此间的紧张关系保留操作空间。
这份37页的报告分析了美中台的三角关系在一连串政治事件中的发展动态,包括2023年11月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峰会、台湾2024年1月的总统选举,以及赖清德总统5月的就职,报告的结论来自国际危机组织的内部研究;以及与数十名美中台三方人士的访谈,对象包括台湾及美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以及那些和中国政府有联系的研究机构的中国学者,不过与中国学者是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
美在台湾选前对中国提出多次再保证
报告提到,在去年的“拜习会”中双方都试图降低彼此间的摩擦,因此在峰会后美中都特意降低在台海议题交锋的分贝,报告还援引一名美国资深官员在台湾选举前一个背景简报中关于美国反对台海任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以及“美国对台海分歧的最终解决没有立场”的说法指出,这是在“暗示华盛顿并不反对和平统一。”
“北京对赖清德胜选的担忧,是拜登政府发出许多再保证声明的决定性因素,”报告说,这些表态还包括了拜登本人在赖清德当选后公开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的立场,这些公开表态“意在向北京强调,美国依然致力于维持其‘一个中国’政策。”
报告说,赖清德在竞选期间表明他会延续蔡英文的两岸及外交政策,但蔡英文在两个任期间都保持的不变基调,就是在公开谈及台湾的主权和台湾与中国的关系都会保持某种程度的模糊和谨慎,即便民进党的立场一直都是两岸是不同的实体而不是一个中国,但蔡英文大多数时候都会尽量不这么说,为的是不直接挑战北京,并“维持台海最低程度的稳定。”
赖清德对台湾主权主张更强硬
国际危机组织的这份报告指出,赖清德却采取了不同于蔡英文的做法,因为蔡英文在第一次就职演说时提到,将以台湾的宪政体制来处理两岸关系,以此向北京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看法做出姿态,但赖清德却以台湾的宪政体制来挑战中国的立场,并以此来为他所认为的两岸关系应反映台湾“事实自治”的正确定位设定基调。
“的确,北京在蔡英文八年任期中升级对台湾的施压也加深了台北的看法,那就是即使更加顺服也不会使中国更加温和,”报告说。
赖清德在其就职演说中“清楚地将台湾与中国描绘成两个没有重叠主权的不同实体,而蔡英文在她的就职演说中却是选择以模糊的说法来形容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报告说,就职演说的文字一直都是北京用来分析台湾新政府意图的依据,然而赖清德却在他的演说中强调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暗示两岸是分离的,这是蔡英文在重要的公开演说中极少会使用的文句。
“赖清德还将台湾海峡另一边称为‘中国’而不是‘大陆’或‘北京当局’,”报告说,后两种表述暗示的是,“海峡两岸属于一个更大的实体。”
北京增强对赖清德就职演说的回应
在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后,报告说,北京的回应是举行高调军事演习,并将赖清德描述成一个在追求台独上已超越历任台湾领导人的分裂分子,尽管极有可能北京原本就会对赖清德的演说做出负面反应--就算他沿用蔡英文的政策--但是从北京在5月20到21日官方声明的变化,及军演定在赖清德就职三天后才举行,似乎显示北京原本有可能期望赖清德的演说较为缓和,但事与愿违后经过内部讨论才决定增强其回应的强度。
报告说,北京在台湾选后持续接触国民党,包括与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及立法院院长傅崐萁率领的代表团会面,其中一个目标是希望发展与国民党立委的关系,因为选后在立法院成为多数的国民党,其影响力和“阻止民进党总统推进其政治议程”的能力已经大为增加。
此外,北京也透过选前与国民党高层会面的公开场合,试图向赖清德政府提出可采用的说法,以那些说法来对北京发出他们想改善关系的信号,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的主轴,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的概念,例如在2024年4月与马英九见面时,习近平不断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等。
北京给赖清德通关密语未被采用
这份报告援引“据报接受北京指令”的台湾《中国时报》在赖清德就职前发,发表一篇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赖清德通关密语》为题的文章说,中国为赖清德“留下的明灯”,“不是过去的‘九二共识’,也不是让民进党为难的‘一中原则’”,而是如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所说的,是习近平在与马英九见面时有关“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主旋律的论述,“尤其是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部分。
不过一位台湾学者告诉国际危机组织,北京透过国民党发信号“忽视了民进党的正当性”。
“如果他们真的想展开对话,他们就会直接找民进党成员,”这名学者说。
一名台湾学者也告诉国际危机组织,对来自民进党内台独倡议派的赖清德来说,提到“中华民国”及长期被民进党视为国民党强加在台湾人身上的《中华民国宪法》,已经可以被视为是对北京的让步,这是出于对美国敏感性及台湾中性选民的考量,如果进一步要求赖清德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保持模糊以减轻北京的担忧,那就有些过度了。
赖清德施政满意度仍高
报告说,两个民调显示,赖清德关于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就职演说得到了64%及74.3%的支持,他的施政满意度在8月时达到58.9%, 这显示他更强硬的两岸关系立场至今并没有使他付出政治代价。报告说,至于台湾的对外关系,赖清德可能认为华盛顿将继续支持台湾,“只要他的言论有提及足够的中华民国和宪法,即便是他对这两者的定义排斥了“一个中国”的概念。
报告指出,赖清德也或许认为,即便对台湾主权保持模糊也不会从北京得到什么,一味重复之前的旧模式,不仅会被当作是把北京的立场合理化,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真正达到减轻中国对台施压的效果。
“我们有追求和平的理想,但不能有幻想,”报告援引赖清德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强调的:“即使全盘接受中国的主张,放弃主权,中国并吞台湾的企图并不会消失。”
须警戒美选举增加的不确定性
但是报告认为,逆转台湾与中国螺旋下降的负面关系十分重要,因为数十年来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正面临极大压力,美中紧张突然升级,台海发生变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明年1月美国将有新政府上台,北京或许认为测试新总统会有其作用。
由于眼前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报告建议北京及赖清德政府应该恢复之前更具灵活性的姿态,那会让两岸政府都有空间来依据地缘政治变化调整做法。报告认为,赖清德政府应该回到前任政府坚定而谨慎的做法。
报告也建议赖清德政府,以持续确认两岸关系将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平衡对其决心的展示,赖清德本人也应该确认这个方程式,如果做不到,至少他应该“克制将宪法拿来作为界定台湾主权不属于大陆”的做法。
保留一中模糊建立秘密沟通管道降低猜疑
报告强调说,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少数几个仍然保留‘一个中国’意涵的台湾体制。虽然在那些从来不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台湾人民眼里,这种概念当然会被认为是脱离现实,但是无论如何,保持这些文件如何界定两岸关系的模糊性,可以让台湾政府未来有更多的运作空间,在有必要的时候对这些文件加以利用,这也能让北京向国内受众宣称,和平统一仍然是有可能的,因此反而能为“为什么没有必要武力统一”创造正当性。
报告指出,随着台海紧张日益升级,民进党与北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重要。
“赖清德政府与北京之间的正式政治对话近期内不太可能发生,”不过报告认为,双方应该立即展开工作降低彼此间的不信任。
“连结决策者的秘密管道非常重要,因为那可以传达意图,”报告说,由台海两岸政府指定的学者及退休官员在中立地点展开非正式讨论,将有助于降低彼此间的误解。
“双方领导人都应该采取具体步骤恢复学生交流与跨海峡的旅游团,那些做法将对未来彼此关系的改善营造更多条件,”报告如此建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