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5:27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克什米尔印巴冲突升级引关注


印度总理莫迪(右)会见印控克什米尔首席部长(资料图)
印度总理莫迪(右)会见印控克什米尔首席部长(资料图)

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逐渐升级,引发关注。印度官方9月底宣布,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了“外科手术式打击(surgical attack)”。《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报道,印度特种部队越过边界,捣毁了7个“恐怖组织”据点,并打死几十名恐怖分子。

印度的军事行动是为了报复发生今年9月18日的一起针对印度军营的恐怖袭击,19名印度士兵在袭击中丧生。印度政府认定,恐怖袭击的幕后主使是巴基斯坦政府,并在联合国大会上谴责巴基斯坦为“恐怖主义国家”(terrorist state)。

巴基斯坦否认了印度的指称,同时抨击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实施的“残酷镇压”以及“违反人权行径”。双方在联合国、在华盛顿、在各自的媒体上互相指责。在两国国内群情激昂的民族主义热潮压力下,双方均声称不惜诉诸武力,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回顾克什米尔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将近70年来的发展变化,印控克什米尔的民众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分离主义情绪,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印度正在失去克什米尔。

分而治之

一些人认为,将克什米尔问题完全归咎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分而治之”政策未免过于简单。几百年来,克什米尔地区先后被印度教、穆斯林、锡克教的王朝统治。1846年,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后,失败的锡克国王无力支付战争赔款,而由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教小国代为支付。英国人将从锡克人手中获得的土地交给这个小国的国王,克什米尔的统治权重新回到印度教人手中。英国统一印度次大陆后,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治下的一个土邦,享有足够的自治权。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英国殖民地中独立出来之前,克什米尔面临三种选择: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或者自行独立。在当时的克什米尔境内,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77%),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穆斯林政党,主张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并非所有的穆斯林都希望这样做,一些穆斯林政治家和学者受到甘地、尼赫鲁等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们的影响,抱有共同建设一个多民族联邦国家的理想,希望留在印度联邦体制内。另一些人不愿得罪印巴任何一方,希望自行独立。

虽然克什米尔的印度教人口只占20%左右(其他为锡克教和佛教藏族人),但却集中生活在主要城市地区,组成了自治土邦的管理阶层和精英阶层。这些人希望举克什米尔加入印度。

印巴独立后,克什米尔仍然犹豫不决。国王与印巴两国都签署了维持现状协议(Standstill Agreement),延缓最后的归属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治领袖纷纷向克什米尔的国王和实权人物抛出橄榄枝。国王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本人更偏向独立),居住在穷乡僻壤的穆斯林居民率先暴动,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随后派遣部队进如克什米尔,声称是支援穆斯林兄弟,从一个第三方变成了直接干预克什米尔的一方。

政权受到威胁之际,克什米尔国王不得不向印度求援。印度同意出兵帮助击退巴基斯坦部队的“入侵”,条件是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国王签署加入印度的协定,印度军队于次日开进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打响,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了停火协议。双方以各自占领的克什米尔领土为界确定了“实际控制线”,克什米尔从此一分为二。

全民公投

巴控克什米尔(阿扎德)和印控克什米尔(查谟)控制线
巴控克什米尔(阿扎德)和印控克什米尔(查谟)控制线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的统治者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议,克什米尔理当属于印度。在随后的几年里,克什米尔逐渐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产生了邦议会,每次选举,都是亲印度的党派或政治家获胜。在穆斯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克什米尔,一些观察人士怀疑选举中可能有暗箱操作。

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的命运应该由全体克什米尔人民来决定。在联合国于1949年初做出的印巴问题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适当时候进行一次克什米尔的全民公投来确定。然而,印巴两国在谁先将军队撤出克什米尔的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公投的时间一拖再拖,直到今天也未能进行公投。

印度第一任总统尼赫鲁曾经多次承诺将在克什米尔进行全民公投。尼赫鲁认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该地区、该国家的全体人民来决定,这个理念也是支撑他带领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地时的指导思想。但是,印度国会多次表示,尼赫鲁的主张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不具有法律效应。印度宪法规定,是否进行全民公投需要在国会上下两院表决,并需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方可进行。印度国会从来没有对克什米尔是否需要进行全民公投提出过议案,此后的历届政府再也没有做出过履行“尼赫鲁诺言”的尝试。

名义归属

第一次印巴战争之后,克什米尔在名义上归属了印度,但是寻求完全独立的愿望在一些克什米尔政治家心中从来就没有熄灭。这种愿望到80年代演变成武装暴动,越来越多的克什米尔人拿起巴基斯坦援助的武器,走上反抗印度统治的道路。印度还之以残酷的镇压,并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部署了50多万军队。伴随长期的军管,出现很多印度军人违法拘禁、滥杀、强奸妇女并逍遥法外等违反人权的行为。

此后的几十年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以及无数小规模边境冲突,加上印度在克什米尔清剿反政府武装的行动,造成大量克什米尔人的伤亡。这些伤亡一度让克什米尔人感到,武力抗争似乎不是解决问题之道,或许和平谈判会带来新的希望。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报道,进入21世纪后,克什米尔地区因武装冲突而死亡的人数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4507人减少到2009年的377人。这部分归功于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主导与巴基斯坦政府在1999年达成的《拉合尔宣言》(Lahore Declaration),印巴两国承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度政府邀请“叛军首领”坐到谈判桌前,征询在印度宪法的框架下给予克什米尔更大自治权的可能。这段时期的和平状态使得克什米尔迎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旅游业和外来投资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然而,印度政府的种种承诺迟迟未能兑现,越来越多的克什米尔人认为,印度并不是真心想要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而是以稳定求发展,造成克什米尔逐渐在经济上、文化上依靠印度、融入印度,从而逐渐抛弃寻求独立。

2010年以来,克什米尔出现了一股新的独立热潮。新一代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大多为受过良好教育、出身显贵的精英阶层,他们有更大的号召力,在当地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鼓动以及如何获得外界的同情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克什米尔年轻人参加进反政府武装,很多普通百姓成为分离主义武装人员的同情者和庇护者。2016年年初,一位武装分子领导人被印军击毙,2万5千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并在葬礼上向死者鸣枪致敬。在印控克什米尔,一些当地政府官员也开始表露出同情或支持独立运动的态度。例如,《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报道,印控克什米尔高等法院律师协会的主席卡余姆(Mian Abdul Qayoom)站出来表示:“我们也可以用枪杆子作为最后的手段,这并不违反联合国宪章。”

现任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加强了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的镇压措施,并限制克什米尔政治精英与外界、尤其是与巴基斯坦的接触。同时,克什米尔的人权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印度军队仍旧以“维稳”的名义行使着“高于法律赋予的权力”。《外交政策》的文章表示,印度在克什米尔正在失去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