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年的中日关系沿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改善方向推进,政府、议会、执政党交流全面恢复,不过彼此缺乏信赖,经济关系也继续退缩。在中日政治关系基础依然脆弱的现状中,中国民间客观看待日本的现象趋于鲜明,并已成为瞩目动向。
去年下半年,由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秘密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打开了中日几乎断绝政治来往的僵局后,去年11月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实现首次会谈,标志着两国正式开始改善关系。今年中日政治关系沿着首脑达成的改善关系共识,具体落实与推进,首先恢复了政府之间交流和各种对话机制。
恢复交往的一年
中国民政部长李立国3月15日出席在日本仙台召开的联合国防灾会议,是中国3年来首位访日的部长级官员,这一“破冰”之旅当时吸引了日本主流传媒、舆论注视。
当日本正议论李立国不到东京,而且是出席联合国会议,可能体现了中国仍避开东京时,5天后中国外长助理刘建超率中方外交、国防部司、局长级官员便踏足东京、出席中断4年的中日第十三轮安全对话,让日本确信是“中日政府交流恢复的起点”。
4月上旬,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率人大访日团抵达东京,标志着中日中断3年的议会交流也恢复了。吉炳轩说:“中日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国,历史上已证明和则共利、战则俱伤。这次访日是要把中日关系从多云转晴,让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一起努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7个月后,日本执政自民、公明两党干事长访华,出席两国中断6年的执政党交流,宣告中日政治关系今年除了未恢复首脑互访外,已基本复常。
一年来,双方互访的政府高官、议会政要还不时受到超规格接待,日本政府、执政党、议会访华团多次在北京与习近平、中国总理李克强会谈,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等访日也与安倍会谈过。
日本非盈利组织“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说:“去年11月以来,习近平与安倍已会谈过三次,中国有‘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老朋友’之说,所以习近平与安倍可说是老朋友了”。
历史问题如“薄冰”
但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本问题并没解决。历史问题上,8月前,与日本交流的所有中方官员、政要都高谈“正确认识历史”,习近平5月忽然出席欢迎日本民间3000人访华团酒会、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7月会见日本战争孤儿访华团等民间团体,也要谈中日历史长河里的恩怨。
日本普遍相信,这些都是中国警惕安倍8月发表历史认识的《安倍谈话》,而对日全面展开的“敲山震虎”攻势,同时中国邀请安倍出席9月“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实现第三次“习安会”,亦被视为中国牵制安倍的另一手段。
但安倍8月发表回应、甚至超过中国期待,包含“侵略”、“殖民统治”、形容反省的“悔悟”、“道歉”4个关键辞的《安倍谈话》后,中国虽没公开表达不满,但外长王毅等也在非正式场合指《安倍谈话》暧昧、欠缺主语。
而工藤更关注中国民间没机会看《安倍谈话》全文,他说:“中国传媒没报道过《安倍谈话》全文,看过全文的人,都感到安倍对历史问题认识深刻,但中国国民不知道,只有研究日本的中国学者私下里肯定《安倍谈话》”。
工藤领导的“言论NPO”2005年起,每年与中国合作,实施两国民意调查,然后依据结果轮流举办北京、东京论坛。近年两国民意彼此印象不良高达7成以上.
工藤说:“今年我们调查刻意安排在《安倍谈话》发表后的8、9月期间,结果中国的民意几乎与去年差不多,这与他们没看过《安倍谈话》全文有关”。他说:“我们的调查还显示,民主制度下的日本,民意基于个人独立判断为主,受传媒影响因素只占3成,但在中国,民意受传媒影响的因素却高达近7成。”
8月以后,安倍缺席中国阅兵式又令中国不快,不但第三次习安会“胎死腹中”,而且习近平在阅兵式上谈抗日、10月访英演讲也谈抗日。在联合国,中日就中国申遗南京大屠杀世界记忆遗产和日本倡议各国领袖访问广岛、长崎的核裁军姿态持续舌战,中国指责日本意图突出二战受害国身份。关注中日关系的日本研究者之间都悲观相信,历史纠纷今后随时仍会爆发。
主权纠纷潜伏期
东中国海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的主权纠纷也毫无解决迹象。在钓鱼岛周边海域,中国船舰今年继续着几乎每天巡逻的常态,双方也仍维持2013年8月以来避免对峙的冷静行动。但11月日本海上自卫队P3C巡逻机在东海发现中国海军情报收集舰首次到钓鱼岛附近海域活动且航线怪异,12月日本海上保安厅又报告在该海域发现中国海警船搭载机关枪类的武器。
前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说:“现在紧张局势虽在南中国海,但不能掉以轻心中国为了转移视线或声东击西,忽然在东中国海行动”。
日本加强面向东中国海、针对中国军事的西南防卫战略计划今年开始启动,防卫省正向冲绳县石垣岛部署500名陆上自卫队驻扎,并将在明年超过5万亿日元(超过413亿美元)的防卫预算中,拨款引进“鱼鹰”、机动战车等先进军备和在东京以南200个东中国海岛屿上驻扎近万名自卫队员、设立地对舰、地对空导弹基地、雷达基地等,务求与美军一起构筑东中国海军事封锁网,遏制中国海军越过东中国海进入太平洋。
今年日美也再三实施过联合夺岛军训、军演,加强了防备中国夺取钓鱼岛的意识。同时,日本也一再敦促中国尽快启动海上联络机制,避免双方在东中国海因突发事件引发军事冲突。包括中国“央广网”等官方媒体在内,中国承认目前难以突破日美在东中国海的军事封锁网,中日国防部门安全对话和启动海上联络机制的磋商今年复常,但没进展。
今年日本批评中国在南中国海填海造岛。与此同时,日本支持美国巡航、支持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维护领土主权的声援行动,以及日本成立了《安全保障法》,明年起将能在海外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战后防卫政策变化,也增加中国对日不满与警惕,两国外交部舌战、抗议频繁,但中国不再像以往那样,以中断交流作为抵制或报复日本的手段。李克强11月首次在首尔与安倍会谈、12月习近平在巴黎与安倍第三次非正式会谈并达成推进改善关系共识,都被日本外务省内部评估“中国开始显示大人的外交方式”。
经济关系再后退
今年中日贸易据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发表的上半年统计,今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与去年同期比减12.1%,减少1480.5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减13.1%,减少785.8亿美元;中国对日本出口减10.8%,减少695.4亿美元。该机构指出,日元贬值和日企向东盟国家转移在中国生产服装等的工厂,导致了中日贸易额减少。
据中国商务部12月17日发表的1至11月统计,今年日本对中国投资不但持续着过去3年来的减少趋势,而且同比骤减25.3%。
日本普遍的分析指出,日本持续减少对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成本上升和日元贬值,令日企或加快撤出中国、投资东盟国家,或返回日本生产。不过一些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日企高管也指出,中国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生活环境恶劣,令员工不愿派驻中国,使得企业必须增加驻中国员工和家属的津贴,也增加成本,在中国难以获利。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12月发表对日企做的调查显示,明年有意投资中国的日企不到4成。
中日经济关系衰退的趋势引起中国高层重视,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改善对日关系原因之一的看法在日本相当普遍。今年在东京一个中日关系论坛上,中国军方少将朱成虎演讲的第一句话,竟是“中日贸易、投资减少令人感到两国急需改善关系”。
但今年比中日贸易、投资关系更瞩目的,还是日本没参加中国主导的亚投行问题。日本对中国经济不仅疑心,而且从日本坚持要中国保证营运透明、保证融资审核公开等前提条件来看,日本对中国谋求在世界树立中国式金融规则深感疑虑并持抵抗意识。
民间交流成热点
与中日谨慎复常的政治关系、疏远显著的经济关系比,两国民间交流今年稳健增温。除了今年中国高中生访日团已达1000人和日本执政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5月率领3000民间人访华团等彼此官方或半官方背景的交流,以及两国文化交流外,日本最瞩目的是今年人次倍增的访日中国旅客。
随着日本政府今年1月再放宽中国旅客多次入境签证条件,到今年11月为止,访日中国旅客同比增109%,近465万人次。中国旅客倍增已成为现在日本议论中日关系时,不能忽视的半政治性话题。据日本政府观光局做的调查,大部分访日中国旅客对日本服务水准、风土人情、食宿质量等印象良好,还有不少人承认亲眼看了日本,改变了他们对日本的印象。
不过对迅速增加的中国游客,最近也常听到日本人抱怨“太吵”,“银座不能去了,都是中国人”等。虽然商人和旅游业者依然“热烈欢迎”中国游客,由中国旅客在日本狂购电器、化装、医药等商品,引发日语新词“爆买”,已被选定为今年日本流行语。
另一方面,访华的日本游客今年继续减少,除了日元贬值原因,令国内旅游兴旺的整体趋势外,中国食品不安全、空气污染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是日本旅客对中国望而却步的原因。工藤说,虽然他本人也觉得中国游客太吵,但他说“毫无疑问,亲眼看到日本的中国人,就会改变对日本的印象,而访日的中国游客对日本印象改善就必然影响中国人整体对日本的印象,并且很重要,这已经在我们的民意调查中得到了验证,所以中国游客可能在今后中日改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展望明年的中日政治关系,工藤犹疑地说:“虽然两国政府都有改善关系愿望,但很难说,什么都可能发生”。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日本才传出中国在5月前后陆续逮捕了多名访华日本人,指他们涉嫌间谍活动,这类具体动作对日本来说,也增加对中国的疑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