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58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专访学者辜学武(2): 德国、欧洲与美国对中态度和政策的异同


在北京举行中德经贸部长会议期间一名男子走过中国和德国国旗。(资料照片)
在北京举行中德经贸部长会议期间一名男子走过中国和德国国旗。(资料照片)

在美中对立乃至对抗的当今国际关系大格局中,属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和民主国家阵营的欧洲联盟对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府显然对人们关注的这个问题相当焦虑。

专访学者辜学武(2):德国、欧洲与美国对中态度和政策的异同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6:22 0:00

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小报《环球时报》英文版12月14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似乎是透露出这种焦虑。该文的标题是,“欧盟2022年在跟中国的意识形态较劲中会跟美国走多远?”,其副标题是,“‘人权’、‘民主’是可能的摩擦发生点,有可能虚弱合作的基础”。

在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和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看来,美国和德国、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立场的相似和不同跟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各自处境和内部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辜学武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所表达的是个人观点,不代表美国之音。

全球化令欧美各国感受不一

金哲问:在美国有许多认为全球化导致美国劳工阶级受损,使他们实际上要跟没有基本人权和工会集体谈判权利保障的中国廉价劳工争下游。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甚至公开声言中国对美国的经济损害堪称强奸。在欧洲国家,在德国,社会大众对这种问题怎么看?

辜学武答:从我们这边做学术的观点来看,全球化这个事确实是做了四十年。参与全球化的所有国家从绝对的利润来讲大家都获益了,包括美国在内。这可以找到很多数字证明。比如说出口额、金融收入等,但是各个国家受益的程度不一样,相对的获益不一样。美国可能会有这方面的抱怨。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辜学武接受美国之音采访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辜学武接受美国之音采访

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一点,我要说的是有数据表明,参加了全球化的国家像中国,它发展得很快。但也有西方国家像德国,全球化融入的程度不亚于美国。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并不亚于美国,它的产业链转移也很厉害,但并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工薪阶层受损的状况。德国的民调表明,大部分人都觉得受益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把全球化看成是国内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个思路是不对的。

我觉得主要是各个国家内部的再分配问题,一次不行,二次不行,三次再分配也不行的话,也就是说全球化带来的利润你国内没有分配好,最后出现这些社会危机。欧洲国家像德国做得相对好一些,全球化也给它带来很多利润,但是他并没有出现很严重的这类问题。这是因为德国的税收体制、分配体制、社保体制都做得很完善。比如说你生了病之后基本上没问题,不会出现像很多美国的朋友那样没法看病的情况。在德国,国家把你看病的问题都保障了,所以这是体制的问题。

再比如说在新加坡,全球化融入的程度也很高啊,它做得也很好。我举的这些例子就是说,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参加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和程度并不一定导致你这个国家出现社会矛盾,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参与全球化获得利润之后怎么分配。我估计美国的分配更多的是向富人方向走了,华尔街的朋友得的太多,铁锈地带的工人兄弟们被忘却了。很多的文章在我们学界发表出来,我觉得这印证了一种观点。这就是全球化是带来了冲击产业链的离走,但是更多的问题是国内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就会引起一些社会矛盾。

欧洲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希腊就是这种情况。你看它也出现了那些问题,现在才慢慢缓过劲来。你看荷兰这个小小的国家,全球化深入的程度比美国高多了,但是它的社会福利做得好,所以老百姓相对受益多,就没有出现这些问题。法国稍微差一点,经常出现街头暴动,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国内的改革没有跟上全球化速度的话,肯定会出现这些问题。我对美国的情况不是太了解,我只是从理论上推论。

面对来自中国德国和欧盟跟美国的立场异同

问:美国认为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价值观、军事和经济、技术领域的诸多所作作为有损于美国的利益,在这方面,德国和欧盟的立场跟美国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答:这就是现在让欧洲感到焦虑的一个主要问题。欧洲对中国的感觉,跟美国对中国的感觉有些差距。无形中造成了美欧合作上产生一些困难。现在大家比较担心的是,自从2017年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国家安全指南,到拜登政府今年三月份推出的临时国家安全指南,四五个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担忧中国取代美国,全方位的取代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代美国老大的地位。

包括我们在政治学界,只要是搞现实研究的,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现在唯一美国能做的就是要延缓、放慢中国的崛起。争取时间让美国再次伟大,重新做大做强。

这个感觉欧洲没有,因为欧洲本来就不是老大,本来就是一个分化的欧洲。欧盟是想崛起,但是它内部的矛盾很多。欧洲的状况就像中国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现在欧盟有二十多个国家,不好统一起来。所以他们没有我们老大的地位被中国取代的担忧。

他们最大的担忧是,中美两强相斗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这是欧洲现在讨论最多的问题。有人主张彻底站在美国这一边,有人主张要跟中国加强联系,跟美国只能慢慢磨。还有人主张我们要自立。独立出来,等距离外交。现在可能更多的人是主张保持独立,自己做强做大。

所以现德国政府在他们的联合宣言里面花了很大的篇幅,提到我们新政府上台之后怎么样让欧洲变得更强大。所以欧洲跟美国还是有些区别的。

美国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欧洲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们老觉得欧洲是不是跟中国走得太近了。但是欧洲人现在在心里对美国也不是太放心,觉得美国是不太可靠了。默克尔前几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我们完全依靠美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美国,第一它的重心可能转到亚太去了。第二个是阿富汗撤军,欧洲人伤心死了。因为拜登说撤就撤,欧洲说你稍微放缓一个星期撤行不行?我们还有很多欧洲公民和替我们工作的阿富汗员工要撤出来。结果被一下子回绝了,这个伤了欧洲人的心,这一点美国人可能还不太清楚。

所以现在在欧洲,德国新政府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建立一支欧洲军,从现在开始打造法国总统和欧洲的一些外交官所说的一支五千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假如未来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自己可以派部队去把阿富汗机场接管,在那里坚持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人都撤出来。这些事情看似小事,但我感觉欧洲的焦虑现在是在这些方面。它跟美国的焦虑不一样。美国的焦虑是在太平洋的那边,欧洲的焦虑是夹在美中之间如何活下去,这还是他们的一个大问题。

美国面对中国有急迫感,欧洲如何?

问:美国朝野都对中国在全球的行为和意图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欧洲尤其是英法德等西欧大国有没有类似的紧迫感?为什么?

答:德国现在有一种紧迫感主要是局限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扩展到了欧洲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地区,中、东欧地区。德国在这方面到是有点焦虑感。“一带一路” 说白了就是东端的起点在中国,西端的终点在欧洲,有七个通道,其中有三个都是从中国横跨欧亚大陆,把俄罗斯联邦一起带进来,德国是其中一站。

刚开始大家还不觉得“一带一路”多么有影响力,现在发现中国确实是越来越深入到欧洲的中心地带。欧洲感觉要应付它。所以欧盟前不久推出了一个全球通道战略,拿出三千亿美元来应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冲击。但是你看他们的方案,也不是说一定要把你给灭掉。而是说你这个大项目把欧洲的向心力都拔到北京那边去了,我现在要拽回来一点,并不是要把你挤出去,大家一起来做。

欧洲的急迫感就是担心中国进入欧洲的势力太大。巴尔干地区,前南斯拉夫地区,包括塞尔维亚这些地区。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动作很大,包括疫苗方面。现在德国新政府要做的就是,下一步赶快把这些国家都拉到欧盟这边来,让俄罗斯和中国的抓手小一点。欧洲的战略还是局限在自己的版块之内,在全球的层次上欧洲觉得自己还使不上劲。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