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空间局近日宣布不会将欧洲宇航员送上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欧洲空间局表示与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在预算上和政治上都没有开绿灯,欧洲将继续支持并致力于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欧洲空间局的表态意味着欧洲与中国在太空合作领域的重要项目实际上被无限期搁置。
目前由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超期服役,俄罗斯在入侵乌克兰后确定将在2024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并计划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天宫空间站是世界上正在服役的另一个空间站,中国邀请已经多国参与中国空间站科研活动,美国没有加入中国空间站项目。
欧洲空间局是由欧洲国家组成的跨国空间探索和研究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该组织不属于欧盟机构,但成员国与欧盟国家高度重合。欧洲空间局在空间探索领域拥有领先技术,不过目前没有能力独立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因此需要和其他国家合作。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设想,欧盟有意建设安全的卫星通讯系统与马斯克的“星链”竞争,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在去年欧洲空间局的部长会议上提出欧洲需要加强团结,共同面对中国和美国的野心。
欧中项目搁浅
欧洲空间局总干事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正在忙于支持和确保我们在国际空间站的承诺和活动,在那里我们有很多国际合作伙伴在共同努力。” 约瑟夫·阿施巴赫还表示,现在没有预算上和政治上的绿灯或者意愿来投入第二个空间站,也就是中国空间站。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关注中国科技方面的研究员安东尼娅·赫迈迪(Antonia Hmaidi)表示,与预算相比,乌克兰战争是欧洲空间局停止合作更加重要的因素。安东尼娅·赫迈迪介绍说,欧洲空间局获得的整体预算增加了17%,同时将确保对国际空间站的经费和支持直至2030年,然而与俄罗斯合作的停止也导致欧洲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本上升,“欧洲空间局原本希望25%的经费增长,因为在一些领域不能跟俄罗斯合作增加了欧洲空间局的太空探索成本,一些欧洲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比如探索火星的ExoMars计划已经暂停。”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国家面临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安东尼娅·赫迈迪表示,欧洲空间局成员国的经费对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留有余地,德国计算了与通货膨胀相称的贡献。
居住在德国柏林的政治学者张俊华指出,欧洲与中国的空间合作项目如果政治上开了绿灯,项目的经费自然会得到批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最主要的政治因素,中国在背后对俄罗斯提供支持,意味着欧洲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
“航天方面的研究,这个项目本身既可以作为民用来处理,又是可能会军用的,就是军民两用的一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复杂性。那么它处在一个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就更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欧洲为将宇航员送入中国空间站,双方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工作。欧洲空间局在2015年与中国航天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互派宇航员参加训练,目标是自2022年起让欧洲宇航员登上中国空间站。
协议签署以来,欧洲有数名宇航员前往中国参加了联合训练。中国宇航员叶光富2016年在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的洞穴生存训练。2017年一名德国宇航员和一名意大利宇航员在中国海滨城市烟台进行了海上救生训练,为确保在项目中沟通顺畅,这些欧洲宇航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中文。
失败的先例
欧洲在本世纪初启动了伽利略计划,这是一套独立于美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体系之外的另一套定位系统,旨在提供比GPS更高的定位精确度,该系统设计卫星总数为30颗,目前在用的卫星有23颗。
欧洲启动伽利略计划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响应,中国在2003年承诺注资2.3亿欧元用于该项目,约等于预算的五分之一。由于伽利略定位系统能提供较高精度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以及中国的参与,导致美国与欧洲关系一度紧张。中国在退出伽利略计划后,自行发展了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媒体一直以来的报道均称中国作为伽利略计划的投资方遭到排挤,欧洲的核心研究均将中国排除在外,最终把中国踢出了伽利略计划,中国媒体称北斗导航系统均为中国自主研发。根据媒体对欧洲研究人员的访谈,外交电文和政府文件,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利用了伽利略计划的成果。
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说,北斗是中国为赶超美国等军事强国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抄袭和盗窃的典型案例。在中国启用北斗导航系统前,中国导弹曾经使用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的民用信号进行定位。中国为加入伽利略计划,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股东为中国解放军军方人士。中国还从瑞士采购了导航系统的核心组件——铷原子钟,中国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称,瑞士的原子钟适用于中国导航系统。据信中国已经掌握了或者通过反向工程了解了原子钟的生产技术。
张俊华表示,欧洲没有从伽利略项目与中国合作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今后类似这样的项目的并不多,但是在其他的小的项目上,比如说各个大学之间类似于军民两用的 工业项目等等,欧洲到现在还没有做一个认真的检讨。所以,这样还会出现类似于这样一种项目,到时候半道停止的结果。”
安东尼娅·赫迈迪指出,中国导航系统的成功说明中国获得了欧洲的一些技术,但中方宣称合作破裂是因为不愿转移技术,“由于如此高层次合作协议失败,有关合作没有重要的声明。中国实质上支持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对欧盟决策者来说,合作在政策上不可行。”
新太空竞赛
正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在2022年建成,目前有三名中国宇航员驻守。目前中国正在吸收各国加入中国空间站的研究计划。中国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已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欧洲与中国在空间探索领域过去有广泛的合作,例如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采集月球土壤样本并返回地球,欧洲空间局提供了数据传输服务。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与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探测器的通讯试验取得了成功。预计在2025年发射的嫦娥6号月球探测器有望搭载欧洲提供的科研仪器。
安东尼娅·赫迈迪表示,由于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和航天技术的军用特点,欧洲日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一背景下,双方开展太空领域实质性合作前景黯淡,“中国似乎开始接触更多发展中国家和集权国家,并且深化同俄罗斯的合作。”
安东尼娅·赫迈迪表示,未来欧洲会继续将美国作为合作伙伴,“欧洲有长期的空间探索历史,良好的空间科技研究生态,同时和美国的科研生态相交织,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和其他欧盟与美国的联合项目就是例证。”
中国在航天工程发展中强调“举国体制”,习近平在中共20大报告中提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除此之外中国也在吸引其他国家参与中国太空计划。中东国家阿联酋斥巨资开发太空项目,该国与中国签订了航天合作协议,计划由中国探测器搭载阿联酋研发的月球车前往月球,双方共享研究成果。对此,张俊华指出集权国家在某些时期科技水平会比民主国家强,一些集权国家也愿意投资,未来中国和俄罗斯为应对西方挑战,在航天方面可能会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体系和标准。
中国的航天工程由军方主导,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2015年启动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成立了战略支援部队这一新军种。中国的航天系统由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据中国解放军海军少将尹卓称,该军种的任务是支援战场作战,使解放军在航天、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战场取得局部优势,保证作战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中国航天工程在探月、探索火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未来太空探索领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说,中国已具备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实施条件。中国媒体引述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表示,新一代用于载人登月的火箭将于2030年前研制完成。此外,中国和俄罗斯还计划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上建设科学实验设施。美国及其盟友正在开展中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让人类重返月球,长远目标是建立月球基地、促进人类登陆火星,一场新的太空竞赛正在拉开帷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