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2月4日发自北京和香港的一篇报道说,生产领域的通缩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正威胁着中国小型出口商的生存。这些出口商因业务收缩而不得不相互比拼价格,展开“无情的价格战”。
报道说,中国的生产者价格在过去15个月中一直处于下行轨道,这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工业产出和就业都面临更大的风险。如果加上一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的时间就增加至16个月。
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利率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
中国财经媒体财新网周二(2月6日)报告说,财新对12家国内外机构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发现,专家们预测,今年一月份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将双双继续下滑。这将加重中国通货紧缩的风险。
浙江台州一家经营灯饰工厂的业者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表示,最近他接到海外重要客户的一笔订单,对方表示只愿意支付150万美元,比往年相同订单报价减少了25%。
这位业者说,如果拒绝这份订单,他可能永远失去这个客户,还会危及很多人的生计。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亏本接受这份订单”,要么就得告诉工厂员工,春节后就不要回来了。
这种价格和利润受到挤压的情况在中国出口行业已经相当普遍。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2年,中国在出口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大约有1.8亿人。中国官方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月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四个月收缩,而出口订单则连续第十个月萎缩。
澳大利亚跨国银行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表示,中国监管当局应该提高解决通缩问题的政策优先程度,将这个问题置于今年完成大约5%的经济增长目标之上。
路透社引用杨宇霆的话说,“企业削减产品价格,然后削减员工的工资。这样消费者就不肯花钱,形成一个恶行循环。”
去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了2.3%,而之前的2022年因疫情原因,中国企业的利润降幅为4%。
一些分析师认为,出口疲软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动用其他杠杆来实现增长目标,这将增加刺激家庭消费的紧迫性。
标准普尔全球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库伊斯(Louis Kuijs)表示,“经济增长再平衡做得越好,价格和利润率的下行压力消失的就会越快。”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生产”、“轻消费”。中共当局历来习惯将金融资源集中在制造业,而不是消费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就是产能严重过剩,引发通胀紧缩。
经济学家们认为,从去年以来发生的以房地产危机和债务危机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全面低迷就是这种经济政策长期恶果的集中爆发。当消费者身背巨额债务而无力消费和庞大产能生产出来的产品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奇迹消失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路透社)
华盛顿 —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