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50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中共力推“退林还耕” 分析:政治力强迫复耕恐失败告终


历史照片:在河南省某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农民。(1959年9月17日)
历史照片:在河南省某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的农民。(1959年9月17日)

中共喊了20多年的“退耕还林”政策近期出现大逆转。河南和四川省等基层政府传出大推“退林还耕”运动,不仅铲平树林果园改种粮食,还把水稻种到山坡旱地上,以尽量多种,确保粮食安全。但观察人士说,此一政策违反农业科学,而且施行以来、乱象丛生,各级官员用政治力强迫复耕,失败告终的概率很高。

中共政策“大逆转”再添一桩,推行多年的“退耕还林”政策疑似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退林还耕”运动。

自4月中旬以来,中国网民透过微博和推特纷传各地林地被改为耕地的照片,其中包括,河南省近200名地方公务员竟带头将整片树林连根拔起,并填平周边水塘湿地,以便重新整地,改种粮食。

成都“环城生态区绿道”突改耕地

四川成都的作法最为极端,当地政府于2017年斥资341亿元人民币修建上百公里长的“环城生态区绿道”,原定今年底完工,但4月底许多当地民众发现,刚植栽好的绿化植物已被铲除,说是要复垦复耕。网络流传的照片显示,几近完工的生态园、荷塘等设施,竟又成一片荒地,总面积高达10.1万亩,引發網民“浪费公帑”的批评声浪。

一片争议声中,国新办旗下的新闻网站《中国网》5月6日证实“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该报道澄清,成都市政府是依照当局的政策要求,启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且该绿道工程的金额也不如外传得那么高。

但许多中国网民不买这笔帐。根据他们的计算,改种水稻的利润每年每亩不过770元人民币,10万亩地一年仅获利7,700万元人民币,用这样的利润来弥补拆掉成都生态绿道的损失至少得花上440年。

网名“查言观瑟”的博主5月9日在百度发文质疑说,既然缺粮,为何不把全中国各地大量的高尔夫球场拆掉,复原为耕地?此举不仅可永续发展,还能减少为维护球场所浪费的大量化肥及水资源,获得不少支持,但有人留言揶揄称:“那是贵族休闲玩乐的地方,谁敢动?”

学者:退林还耕违反农业常识

位于德国的水利工程专家王维洛在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表示,从近期中国网络流传的大量视频来观察,中国各地这一轮“退林还耕”的运动,不仅手段粗糙,且违背了耕种前、应涵养地力的农业常识。

位于德国的水利工程专家王维洛(照片提供:王维洛)
位于德国的水利工程专家王维洛(照片提供:王维洛)

例如,有一段影片中,农民在插秧前拚命往土地上撒石灰,让许多网民看得一头雾水,王维洛说,这就是一种投机的耕种方式。

王维洛说: “耕地上撒石灰,这是什么行为?就是说,我治理不了土壤里的镉污染,但是我(靠撒石灰)可以减缓土壤中的镉的释放、减轻上面种的庄稼的镉含量,他是把这个问题往后推,他不是治理土壤的污染问题 。”

中国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始于1999年,当时是为了解决盲目毁林开垦的乱象以及陡坡、沙地耕种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及沙尘暴等问题,而将种植效率较低的土地陆续停耕,恢复植被。

不过,这项政策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再喊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号令下,已明显出现转向,还引来许多专家表忠献策。

朱有勇的“水稻上山”频遭大雨冲毁

例如,中国科学院士院朱有勇去年10月以党代表身分出席中共20大时,就宣传他所研发的“水稻上山”耕作模式。他表示,他已依照此耕作模式在云南山区推广50万亩,最高每亩每年产出788公斤稻米,就算“旱地种稻”也可做到。

所谓的“水稻上山”耕作法,就是将陡峭山坡上的草木一一铲去,让失去植被的山体变成一片光秃的黄土梯田,或是直接在山坡上硬挖出田埂,以种植水稻。

对此耕作奇招的成效,王维洛说,官方宣传的成功案例面积很小,而且是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养护下的实验田,若加计真实成本,根本效率低且无法全面推广。尤其讽刺的是,当各地于四、五月份进入雨季后,旱稻种在毫无水土保持的山坡地上,动辄遭豪雨冲刷殆尽,让农民苦不堪言,而这样的灾情视频,网络上也多所流传。

早自今年初,各级地方政府还传出先后组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也就是俗称的“农管”,他们拥有自己的制服、车辆与执法装备,依据官方说法,这是整合了过去种子、农药饲料、农机等领域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新行政法职责。

这群农管近日密集下乡,不仅大查农民所谓违规的机具和所需的驾驶证,还扣押农户的猪只,更要求农村开始缴纳“物业费”,被村民形容为“村霸”,引发民情愤怒。

8.2万“农管队”逆势成军

根据网络曝光的大量视频,这些农管以执法为名,暴力强拆农民的蔬菜大棚,甚至有抢夺鸡鸭的脱序行为。中国网民称这群人为“农管队”,因为他们的恶形恶状和城市执法队伍的“城管队”不相上下,甚至有农民形容农管比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更可怕。

对此,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贤指出,中共“农管队”的雏型早在2018年就已出现。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去年底的统计,全中国目前总计有8.2万名在编在岗的农业执法人员,他们分散在约2500个相关机构中执勤。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信贤。(照片提供:王信贤)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信贤。(照片提供:王信贤)

王信贤说,在中国经济放缓,政府裁员额度达5%的大环境下,农管执法队伍却逆势崛起,代表中共打算加强农村的维稳。至于“退林还耕”运动则凸显中国政府对国际局势与粮食安全的焦虑感,这从今年3月,前任总理李克强于全国两会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他提出“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倪。

王信贤告诉美国之音:“今年的预算里头代表安全的预算也增加很多,粮油物资储备支出增幅是最多的13.6%,按照中共自己的定性,就是说,一旦(发生冲突)被封锁的时候,它(中国必须)自己自给自足,我觉得,这是习(近平)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

官方坦言:“粮食应急” 量仅有2天

但中国真的存在粮食危机吗?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5月11日召开名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发布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丛亮在会上宣称,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主率逾100%,人均粮食占有量480公斤,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但他也坦言,中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到2022年底全国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164万吨,只能满足全中国人民2天的需要,可见中国粮食危机问题仍不可小觑。

针对退林还耕或农管队等一连串争议,中国官方少有公开说明,因此,引发中国民间众说纷纭的揣测,部分微博网民甚至质疑,退林还耕运动旨在为城镇失业人口建构“蓄水池”,让农民工可以返乡务农,但这是“逆城镇化”的做法。

“退林还耕”违背常识 分析:成效堪虑

香港政治评论员刘锐绍 (照片提供: 刘锐绍)
香港政治评论员刘锐绍 (照片提供: 刘锐绍)

无论中共推动“退林还耕”的背后动机为何,多数分析人士都对此一最新政策不表乐观。

湖北学者贺海波5月11日透过上海网媒《观察者网》发表文章称,各地退林还耕是在上演一幕幕“让人颇感魔幻的现实剧。”

他说,根据他实际的田野调查,当局要求农民开垦贫瘠的土地,不仅违背自然常识,还禁止农民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反而要赔钱改种粮食,更是违背经济常识。尤其已经习惯城镇生活的年轻农民还要被迫回乡种田,这也违反农民生活常识。

此外,他说,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耕地的政治任务,不惜祭出补贴,还号召不懂农业的地方官自己下地干活,反招致群众“作秀”的恶评。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副教授邱万钧 (邱万钧提供)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副教授邱万钧 (邱万钧提供)

位于香港的时事评论员刘锐绍也认为,退林还耕与中共力推多年的“城镇化”政策相互矛盾,将衍生更多问题,而且得靠补贴来撑。

刘锐绍告诉美国之音:“它(中共)可以用补贴的方法让农民去种粮,中共钱、权都在它手里。而且它没钱,可以用政策去抢(钱),你看像(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像很多人已经几千亿、几千亿的都吐出来了。”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邱万钧则批评,中共的作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无视“退耕还林”是基于土地贫瘠、种植效率差或污染等因素,如今反用政治力强迫复耕,效果堪虑。

邱万钧告诉美国之音:“一旦这个土地已经不是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你要改成农地有一定的困难,到时候能不能真的种植出来品质良好,甚至于说安全的粮食,都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评论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管控经济舆论能否振兴经济、提升信心?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1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