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59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白纸革命”抗争四起 分析人士:新疆大火唤醒公民意识


2022年11月28日,在中国北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人们在为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守夜后,手持白纸抗议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
2022年11月28日,在中国北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人们在为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守夜后,手持白纸抗议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

新疆乌鲁木齐大火导致10名遭封控而无法出逃的民众不幸罹难,引发多个省市群众与数十所大学学生群聚抗议,并要求“习近平下台”等敏感诉求。对此,分析人士说,新疆悲剧让中国人彻底意识到,错误的“动态清零”政策,不仅侵害个人财产跟自由,也恐殃及生命,因此,才会引发这波打破地域与阶级藩篱的大规模抗争。

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手举白纸抗议严厉的防疫政策,悼念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死于火灾的至少10名遇难者。 (2022年11月27日)
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手举白纸抗议严厉的防疫政策,悼念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死于火灾的至少10名遇难者。 (2022年11月27日)

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的视频显示,近千名学生11月27日聚集在北京清华大学的紫荆园前,人手一张A4大小的白纸,在这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母校校园内高喊“民主法治”、“表达自由”。

其中一名女学生高呼:“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被抹黑就不敢发声,人民都会对我们失望,我作为清华的学生会后悔一辈子。”

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传媒学院等数十所院校在接连两天,都传出类似的抗议,学生们不仅对前来吓阻的校长反唇斥责,被问及姓名时,还争相报上自己的名字。据网上流传的名单,已有近百所高校串连。

乌市火警酿10死 唤醒中国群众意识

在这张从视频截屏的图像中,2022 年 11 月 24 日,消防员在中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一栋燃起大火的住宅楼喷水灭火。
在这张从视频截屏的图像中,2022 年 11 月 24 日,消防员在中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一栋燃起大火的住宅楼喷水灭火。

这场被称为“白纸革命”的起因是,11月24日晚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住宅大楼火警,由于小区防火巷内的封控围篱疑似挡住了消防车,加上高楼层住户的门都被铁条封住,逃生无门,最终酿成10死9伤的惨剧,包括一名不足三岁的幼童,一生都活在疫情封控中。

尽管当地官员否认封楼害命,当地消防队还归咎于罹难者“缺乏自救的知识”,但官方说辞不仅未能说服人民,反而引发遍地的怒火。

之后的几天内,不仅大学校园,群众的呐喊也回荡在全中国多个省市的街头。

2022年11月27日,上海乌鲁木齐中路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 (照片来源:推特截屏)
2022年11月27日,上海乌鲁木齐中路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 (照片来源:推特截屏)

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拥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紧张的气氛一直延续到隔日,且陆续传出警方抓捕带头发声的人,由于群众持续聚集,上海官方索性于11月27日拆走乌鲁木齐中路的路标并架起蓝色铁皮围篱。

警民对峙中,现场采访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劳伦斯(Edward Lawrence)突遭多名公安拳打脚踢,并在众目睽睽下,被双手反铐,押上警车。

劳伦斯遭拘押数小时后获释,但上海警方卸责,称逮捕他是怕他染疫,遭BBC驳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指责劳伦斯未出示记者证违法,赵立坚于11月2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有关人士未表明记者身份,亦无自愿出示记者证,呼吁外国传媒在中国境内遵守中国法律法规。”

当被问及抗争事件,赵立坚则回避问题,仅称,他相信在中共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下,抗疫战会取得成功。

2022年11月28日,在新冠病毒疫情持续扩散之际,北京民众为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守夜后,举着白纸抗议中共当局的封控限制。
2022年11月28日,在新冠病毒疫情持续扩散之际,北京民众为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守夜后,举着白纸抗议中共当局的封控限制。

北京也有群众于11月27日晚间步行至外国使馆聚集的亮马桥,除齐声喊出“上海你好!我是北京”声援,还提出包括“不要核酸要自由”跟“结束文革2.0”等诉求。

另外,四川成都的抗议群众则是喊出“反对独裁”、“要自由!要民主”以及“让人民开口说话”的口号。

吴强:封控粉碎中国社会契约

为何乌鲁木齐单一事件可以快速点燃全中国人民的怒火?

位于北京的前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吴强分析,这是因为中国人,尤其城市居民的尊严,在被清零封控政策摧残三年后,第一次被集体唤醒。

中国政治评论人士吴强博士。(照片来自美国之音中文网2020年9月2日)
中国政治评论人士吴强博士。(照片来自美国之音中文网2020年9月2日)

他说,许多人不仅尊严遭践踏,连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下积累的财富,3年来都在反复封控中消耗殆尽,尤其讽刺的是,散尽财富换来的住房,现成为封控囚禁他们的牢笼。

吴强告诉美国之音:“过去30年以来,他们财富所系的社会契约,就是不谈政治、不谈自由,但是有一点经济上的自由,在过去3年,尤其是最近的半年实际上是被粉碎了。”

吴强认为,中国正在重蹈1960年代初期,毛泽东“大跃进”政策的错误,当时3年大饥荒刚结束,官方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但现在则是官逼民反。

他说,近日的抗争看似零星,但中国公民社会10年来遭习近平彻底扫荡下,中国人这样的斗争规模和自发性已经展现高度的勇气。

抗争口号直指中共统治惯性

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时事评论员郭宝胜则指出,多数人都期待,动态清零政策会在中共的20大后退场,但等到的却是变本加厉的封控折磨,冲破群众容忍的底线。

在此氛围下,富士康郑州厂11月初传出疫情后,大批工人宁可冲出封锁,徒步多日,也要回家,就是不耐封控折磨。

至于各地抗争群众为何不约而同喊出高度敏感的政治诉求?

人权活动家郭宝胜(美国之音国符拍摄)
人权活动家郭宝胜(美国之音国符拍摄)

郭宝胜分析,此波抗争以年轻人为主体,他们不仅有初生之犊的勇气,且善于网络翻墙,吸收外界的信息,所以更通晓事理。

他说,上海民众喊出要共产党与习近平“下台”,而非过去中共斗争惯用的“打倒”某人,展现出的其实是更温和且符合民主的思维。

郭宝胜告诉美国之音:“浅层次,就是一个封控的问题,但是中国人也不傻,他知道这个封控背后最关键是中共统治的惯性。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序幕,更大的抗争会此起彼伏。”

3年封控形塑抗议群众共识

位于加拿大首都多伦多的约克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沈荣钦指出,近日的抗争还展现出抗议群众共识颇高的特质。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沈荣钦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沈荣钦

他说,无论学运、工运或农运,几乎所有社会运动都要仰赖“共同知识”,亦即所有成员对于抗争主题都有基本认识与共同理解,才能产生协调一致的行动。

习近平主政10年来,中国政府实施数字极权,严格控管信息散布,已削弱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势头,但这一回,官方长达3年的动态清零政策,反让各种封控困境成为打破地域与人际限制的“共同知识”,也让工人、城市中产与学生阶层团结起来,且都有了情感共鸣。

沈荣钦告诉美国之音:“在新疆那个火灾的当场,他(受难者)喊的并不是救火,而是放我出去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影片,都能够立刻理解并同情他,在这种情形下,你如果要去跟别人串联、去沟通,那个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低。”

“白纸革命”无声抗议

此时,抗议群众手上的那张A4白纸就成了最鲜明、低成本的沟通标志。它在大学校园首度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在讽刺身着防护服、暴力执法的“大白”,也有人认为,那是复制前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就算手举白纸,也会被秘密警察逮捕,理由是“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在上面写什么吗?”

白纸的标志数日来在中国各地,从校园扩散到城市,甚至连香港中环11月28日晚间也出现港人举着白纸和鲜花快闪抗议,吊唁乌鲁木齐火灾罹难者,虽然很快就遭港警盘查驱散。

中国连日来的抗争在网上被称为“白纸运动”、甚至“白纸革命”,推特11月28日还出现以baizhiyundong为名的账号,且发布《白纸运动发起倡议书》,呼吁推民举白纸上街,表达愤怒。

不过,在微博等中国境内网络上,则有人发文带风向称:“必须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疫情防控制造国内矛盾。”该文强调:“现在处于舆论动荡期,严防境外势力浑水摸鱼带偏舆论方向,也要打击境内少数人内外勾结。”

但此说法反而招致不少网民讽刺,有人留言称:“境外势力还巴不得你封上10年吧?最要命的还一堆人信。”

学者:群众抗争恐遭官方镇压

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志柔(照片提供:陈志柔)
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志柔(照片提供:陈志柔)

抗争频传后,乌鲁木齐当于11月26日宣布“社会面基本清零”,将分阶段恢复低风险区生活秩序,看似防疫松绑有望,但分析人士称,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不会因为群众示威而松手。

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志柔专精于研究中国的抗争与国家反应。他说,虽然从海外观察,各地抗争看似动摇国本,但在中国境内,仍属于群众情感性的聚集,且零星发生而非有组织的动员,对中国政府不足以构成威胁。

陈志柔告诉美国之音:“你不能看,中国政府在说什么。比如说,乌鲁木齐(官方)说,我们现在已经有秩序地朝向低风险(那条路),可是整个中国政府、地方政府官僚的组织逻辑,仍然是在一个封控的逻辑上。”

陈志柔研判,中共不可能顺应民意,结束动态清零措施,相反地,可能持续一贯的作法,断网删文,运用数字监控,来更严厉地压制人民的声音和潜在的集会抗争。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