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3:25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台海局势剑拔弩张 中国新一轮征兵侧重备战打仗技能


中国解放军军人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准备参加阅兵,庆祝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共党旗在前,国旗居中,军旗在后(2017年7月30日)
中国解放军军人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准备参加阅兵,庆祝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共党旗在前,国旗居中,军旗在后(2017年7月30日)

台海紧张局势如箭在弦之际,中国即将展开新一轮全国征兵,除了首次放宽从军年龄至26岁,理工科大学生和备战打仗所需技能人才也将被优先考虑。有军事专家相信,两岸一旦开战将涉及高科技的较量,但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强调知识化是大势所趋,外界无须过分解读。

中国今年下半年征兵将于8月15日展开。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官媒8月8日报道,新一波征兵对象仍以大学生为重点,并首次对研究生类别征集年龄放宽至26岁,并优先批准理工类大学生和备战打仗所需技能人才入伍。

在台海剑拔弩张的局势下,中国新一波征兵所作出的调整引起外界揣测。

中国东部战区发布的照片显示中国海军在参加针对台湾的军演。(2022年8月8日)
中国东部战区发布的照片显示中国海军在参加针对台湾的军演。(2022年8月8日)

研究生类士兵年龄放宽至26岁

中国独立政治学者陈道银对美国之音表示,据他的观察,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征兵一直朝着高科技方向倾斜,强调知识化,也一直面向高校在校生征兵,在复旦大学等名校也设有士官培训班。

陈道银说:“并不是说,要招收一些26岁的,没有专长的,没有高学历的或者理工科专业训练的去做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我想不是这样。可能年龄放宽对理工科的专业要求是相互联系的。从理工科的高科技尖端人才角度(考量),它肯定是要放宽年龄的。”

综合中国部分省市征兵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备战打仗型技能人才指的是,以应战为导向,为部队输送更多的电脑网路、通讯、修理、工程测量、无人机等操作能手和人才。

陈道银认为,若两岸一旦爆发战争,熟悉电子干扰的专才将起到关键作用。

陈道银说:“打闪电战要一举取胜,首先要切断对方的耳目,要对方看不到,听不见。现在战争与此有关主要还是电子战方面。如果中国要夺取台湾,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快速出击闪电战,或者24小时或48小时内夺下台湾岛。中国(大陆)不能闪电出击拿下台湾岛。它的后勤可能也会跟不上的。”

学者:中国征兵向知识化倾斜

中国大陆每年会征兵两次,上半年的征兵一般在二、三月进行,下半年在8、9月开展。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学会研究员王信力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学会研究员王信力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学会研究员王信力表示,虽然新一波征兵遇上台海危机,但他相信,中国加强重视技能人才是受到俄乌战争所启发,也就是说,中国面对的下一场战争将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王信力说:“俄乌战争里面,美国支援给乌克兰的比较具备打击效能的武器,不管是现今的无人机,还是火炮,几乎都是高科技武器。在计算指挥和检测上都需要知识水平较高的士兵。他们在操作上较为有利。”

王信力认为,提高中国士兵的教育和知识水平是当务之急。

王信力说:“据我们所知,中国(大陆)士兵阶层的大部分都是教育水平比较低一点的。面对现代化的战争、未来的战争,恐怕会有适应上的问题。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在准备打仗。打什么样的战争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

台湾学者王信力认为,征兵年龄限制放宽反映中国传统观念仍有待打破。

王信力说:“中国人有一句话,两岸都一样,就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除非是受到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否则不可能有大量的士官兵进入部队。他们只能透过民族主义或者或者国家主义去招募大专(高校学历)的城市士兵。如果真的是那么成功的话,他们就不会大肆宣传。需要宣传必定是遇到困境,所以它才会放宽招募的年龄,从24岁再延到26岁。”

就业难或促使年轻人选择参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受到疫情和高校毕业生总量创新高等因素影响,6月份,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进一步升至19.3%,创2018年有数据以来新高。独立政治学者陈道银相信,这种氛围将促使更多中国年轻人选择参军。

陈道银说:“(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从军的热情一直非常高涨。在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当兵可能是比较优先的选择。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包括近期大陆对台海的军演,热情可能更高涨。”

有分析则认为,受到一孩政策影响,中国不少中产家庭不愿意让独生子女当兵。尤其普通士兵待遇并不理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当兵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管控经济舆论能否振兴经济、提升信心?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1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