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8:16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前官媒记者抨击重庆模式“假大空”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一个记者会上(资料照片)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一个记者会上(资料照片)

一篇署名新华社记者批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重庆模式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不过,有新华社老记者指出,这样的文章虽然犀利,但不可能是新华社正式发出的新闻稿。

被多家海外和中国国内的网站、论坛转发的这篇文章抨击重庆模式“劫富、共贫、假大空”。文章的署名作者是新华社记者周方。周方在文中不仅质疑薄熙来在“两会”上提供的重庆市各项经济数据,还猛烈抨击薄的“唱红打黑”模式。

周方指出,薄熙来提供的2011年的经济数据比2007年翻了一番,其目的是为了显示“重庆模式”的优越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数字都是虚假的,凭空捏造的。周方还说,薄熙来“唱红打黑”是为了制造虚假的“共富”,以达到稳定社会、欺骗当地百姓、舆论和中央的目的。

*香港学者:稿子不代表新华社*

在王立军事件尚未尘埃落定之时,作为党的喉舌的新华社或新华社记者有可能发出这样的文章吗?

曾经供职新华社对外部的香港城市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何舟认为,这个稿子肯定代表不了新华社,因为它不符合新华社稿件的体例,脱离了客观叙述,夹杂了很多个人观点。

何舟说:“新华社的通稿也好、特稿也好、内参也好基本上也都不是这种写法。‘另立中央’啊,‘把红旗插遍中国’啊,类似这样的话新华社不论什么稿子也是写不出来的。”

周方抨击重庆模式的文章的确并非新华社的正式发文,而是发布在他的个人博客上的,不过这篇文章目前已经被删除。

* 文章作者已离职*

那么周方究竟何许人也呢?有人说他是新华社对外部记者,也有人说他是重庆分社的记者,但新华网公布的持有记者证的名单中并没有周方其人。2009年3月,周方在博联社开设“第三只眼”博客时曾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新华社对外部记者、编辑,不过这个博客的介绍现已改为公民博客、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美国之音记者查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旗下的中国记者网。该网站2007年7月的注销公告显示,新华通讯社的周方已于2007年7月23日“调离采编岗位”。

* 老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内部左中右都有*

曾前后在新华社工作了35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杨继绳对美国之音说,一般来说,离职要么就是犯了什么重大错误,要么就是不愿当喉舌,自己选择离开。

杨继绳说,新华社这样的官媒就是代表党的利益,但内部也并非外界看来的铁板一块。他说: “一般的情况就跟外面一样,各种不同的看法,左中右都有。但是作为职业记者职业写的报道那都是代表喉舌的。个人在外面发文章、也可以,个人署名,但是不要太‘踩线’。”

香港城市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何舟认为,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话语空间:一个是以官媒为代表的官方空间,另外一个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私人空间。何舟说,即便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这样的文章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对于在中国境内工作的记者来说,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媒体代表谁的利益?*

今年二月,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文章称,媒体应该是国家利益的“看门狗”。何舟教授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说,西方普遍认同的新闻原则是,媒体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这是美国早年的报业巨头普利策临终前的话。依照他的遗愿设立的普利策奖也被公认为代表着新闻行业的最高荣誉。

在何舟看来,当今中国媒体商业化严重,记者群体中不乏‘打一天工挣一天钱,老板叫我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人’。但是他说,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见地、有思想的记者认为,新闻行业有其专业的操守。

何舟说:“专业主义基本上是根据国际上对新闻的定义来讲的,要客观、公正、全面。你要问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他基本上还是认同这种专业主义的思想的。这就是中国的记者为什么总在打一些擦边球,总想做一些扩大他在体制内的话语空间的事情。 ”

何舟认为,互联网时代不仅让媒体记者有机会发表更多异见观点,也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空间和对权威的质疑。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政坛新星马斯克崛起,为何中国高层谈论他?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