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1:18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拉迪:中国必须采取新的增长模式


美国著名中国经济学者、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资料照片)
美国著名中国经济学者、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资料照片)

美国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认为,中国成功的走出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阴影,但是必须实施根本性的改革来维持其经济增长并帮助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他认为,中国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推动力,而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政府在2008到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使经济增长在2009年只是减缓到令人艳羡的9.2%,而世界其他国家则遭受了60年来最大的经济滑坡。

不过,华盛顿著名的经济研究机构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克.拉迪认为,中国必须采取根本性的改革,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从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向国内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推动力的新增长模式,才能维持其经济增长并帮助全球经济走向复苏。

*拉迪:中国的金融压制愈加严重*

拉迪星期二在有关他刚刚出版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如何保持中国的经济增长》新书推介会上表示:“这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压制性在过去7、8年的时间里变得越来越严重,衡量它的一个指标是储户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在2004年以前,1年期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为3%,在2004年以后,这个利率下降到负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这位在华盛顿被尊称为“中国问题大师”的经济学家认为,低利率带来多方面的后果,包括导致储户增加储蓄以弥补低利率造成的损失,从而导致消费减少。低利率同时也影响到家庭收入,从而也导致他们减少消费。

*拉迪:住房投资推动增长不可持续*

拉迪认为,负储蓄利率是导致中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的根本原因,而目前的这种投资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它的放缓将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

他说:“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风险更多的是在宏观方面,而不是金融方面。如果你看贷款成数,即贷款额与抵押物价值的比例等数据,房地产行业的杠杆化程度并不高,所以我不认为它会立即对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可能出现住房领域投资的显著放缓,而住房在过去4、5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

拉迪认为,中国经济的显著放缓将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

他说:“如果中国不能成功的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的增长模式,经济内部存在的种种不平衡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矫正,同时会出现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而且很可能伴随而来的是再次出现非常大的经常项目盈余。”

拉迪认为,巨额经常项目顺差是导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出现紧张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个顺差虽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是其他经济体的一个拖累。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林毅夫(资料照片)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林毅夫(资料照片)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会上提出了一些他的问题和看法。

他说:“你特别强调了金融压制的问题。我的问题是,它是造成你刚才描述的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

林毅夫认为,中国储户实际利率出现负数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而不是引发这些问题的起因。他还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之际,要求中国减少投资扩大消费的时机并不好,因为扩大消费意味着减少投资,而这会减少中国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资本货物,并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他还认为,中国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步伐是因为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放慢,而不是因为政府领导人的相对软弱而导致改革实施不力。

拉迪答复说,中央银行对储户利率有完全的控制,它可以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他看来,存款利率在2004年下半年经常项目盈余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时出现负数,也表明这是政府的有意而为。另外,中国减少投资可能会对某些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总体上来说,中国的资本货物进口额并不是很大,而如果中国的经济减缓到6%而且持续2、3年的时间,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至于改革的时机问题,拉迪说,中国在2009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进行他所提到的这些改革当然是困难的,但是他指出,中国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在2004年下半年就完全停止了,而这时距离全球金融危机还有3年的时间。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俄“二重唱”,如何唱衰美国“唱响”中国?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6:48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