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期间,中国以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姿态与发达国家展开较量,并因此被指导致气变谈判脱轨。但中国政府近期出乎意料地表示拟征碳税,却引发疑问。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其经济放缓之际放出这样的话,更多是出于应付国际压力的公关手段。
拟征碳税的消息是近期通过官方媒体报道的形式发布的。
*中国拟征碳税*
中国国营媒体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1月5日的一篇报道说,中国环保部、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近期密集召开年度会议,环保税被频频提及。该报道说,由财政科学研究所上报主管部门财政部的环保税体系设计新方案中将碳税列为独立税种。
这篇报道援引财科所副所长苏明的话说,碳税作为单独税种立法并开征,可在“十二五”中后期开征;征税对象包括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林伯强:征碳税是控制排放有效工具*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对美国之音解释这个税项出笼的背景时说,中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开征碳税基于两方面因素。
他说:“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能源需求可能还将大幅度增长。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中国的排放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在这个背景之下,必须比较有效地控制排放。碳税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工具。”
另一方面,林伯强认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也是催生这个举措的因素,因为中国目前排放增量比较大,也迫使中国政府更多地考虑碳减排的问题。
**约翰·李:政府征碳税为公关*
不过,有分析意见认为,中国政府此时提出拟征碳税不过是在“作秀”。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约翰·李(John Lee)对美国之音说:“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公关性的政策。我这样说是因为碳税从概念上讲是让经济更少地依赖化石类燃料,尤其是煤炭。而中国据我的理解却无意降低对化石类燃料,尤其是煤炭的依赖。”
约翰·李说,中国官方自己也预测到2030年时,煤炭在中国整体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处于增势。他不认为中国确实会实施拟议中的碳税。
1月11日华尔街日报刊载了约翰·李撰写的一篇题为“中国虚假的碳税”的观点文章。他在文中说,不要被中国提出的碳税给蒙了;北京的拟议只不过是个聪明的政治秀。
约翰·李表示无意将中国作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实施真正的对抗气候变化的政策。但是他说,中国在这个时候宣称拟征碳税,只不过是为转移外界注意力所采取的一个政策性手段。
约翰·李在上述观点文章中对中国拟征碳税的时机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会在经济裂痕增大的时候这样做?他认为事实是中国政府对哥本哈根之后所招致的负面国际关注感到不快;这个新的环保税体系实际上是为了对付国际压力而先发制人,并非是在对抗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
约翰·李说,中国坚称自己严肃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也同样坚决地表示解决方案不能危及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国会尽其所能稀释它自己的提议;这也就是为什么财政部表明经济增长比碳税实施日期更为重要。
*开征碳税或因经济放缓延后*
经济参考报援引财科所官员苏明的话说,该所曾建议从今年开征碳税,但因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因此今年不是开征的好时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表示,征收碳税方面的工作已经提了几年时间,虽然今明两年能否推出来还不确定,但“十二五”计划还有四年时间,其间最终开征碳税还是很有可能的。
林伯强说,现阶段中国人均能源需求还很低,而这方面的增长是必需的。但他同时表示,中国在这个前提下也必须兼顾来自国际有关气候变化大环境的压力。
约翰·李说,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方面采用的是一种“防守型机制”。他说,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因而面临巨大国际压力;另一方面,目前很难预见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区或国际减排方案。在他看来,中国不可能加入任何形式的减排机制,因此会利用征收碳税这样的作法,说已经有自己的减排体系,因而拒绝加入国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