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困境的继续,国际司法秩序有可能出现新的格局。中国高层外交官员称,中国正在这个领域力争立法发言权。
不过,学者们认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司法领域的实际行动显示,它目前很难争取到这样的发言权。
过去十年里,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格局。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几十年之久的国际司法秩序有可能出现新的重大发展。最近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试图在新秩序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外交部高官:国际法大调整 中国争话语权*
在香港大学法学院星期三举行的一次讲座中,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黄惠康毫不掩饰地说,国际法调整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中国要在所有这些领域争夺话语权。
黄惠康说:“大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这两大阵营之间,正在就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的博弈。主要大国在海洋、外空、极地和网络的有形或无形的新疆域的博弈加剧。 ”
不过,黄惠康承认,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迅速跃升至全球第二,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秩序和司法秩序的格局没有因此发生根本的动摇,中国争夺话语权的任务还很艰巨。
*国际法学者:中国关起门做自己事*
澳门大学国际法副教授涂广建认为,西方国家长期主导包括国际法在内各领域的国际秩序是中国难以快速获得话语权的客观原因,但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涂广建说:“我们这个大陆老是讲要跟世界接轨,要跟国际接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但是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它的心理定位,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关起门来做我自己的事情。虽然在国际上愿意参与的程度比以前稍微增强,但它主要还是一种防御性的外交。 ”
中国政府虽然签署了许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但选择不提请全国人大批准其中一些重要的公约,包括联合国《公民权力与政治权力国际公约》和《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中国签了又不批准执行国际公约 形像受损*
《公民权力与政治权力国际公约》是联合国基于《世界人权公约》通过的一项公约。中国政府在1998年就签署了这项公约,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提请全国人大审批。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说,中国反对国际法中政治问题法律化的倾向,尤其反对将人权问题法律化。
2005年,中国政府签署了《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迄今也未提请人大审批。中国东南大学法学教授张赞宁本月初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公信力会受到损害。
张赞宁说:“这个(做法)说明没有诚意,这也是政府的国际形像、在国际上的公信力的问题。如果不签署的话,我们的公信力就会下降,这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利的。”
*条法司长黄惠康:对国际司法体制不放心*
中国政府对现有国际司法秩序的立场从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对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可见一斑。一位港大硕士生问他,为什么中国不把那些占据中国岛屿的国家告上国际海洋法法庭。黄惠康回答说,一方面,国际海洋法法庭对这个问题没有管辖权,另一方面,中国信不过这样的国际法庭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黄惠康说:“我们对现行的国际司法体制还有我们不满意、不放心的地方。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让我们(觉得它)有公信力的威望。”
*学者:做局外人 中国会吃亏*
澳门大学国际法副教授涂广建说,虽然现行的国际法制度并不完美,但中国因此不尊重或不参与现有国际法秩序,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中国人自己。
涂广建说:“这些国际公约,包括国际司法公约,一旦达成的话,对我们的切身利益很相关。因为,现在中国的国际贸易、国际交往这么频繁,这些规则一旦制定,肯定会对我们这些私人群体,包括我们的公司企业,包括我们自然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很有影响。你不积极参加,然后他们在那儿定了规则,如果这个规则被狠多人接受之后,当你某一天需要这个规则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去服从它的规则。你本来有的一些利益和看法就不得不舍弃,因为这个规则已经被人家制定好了,你现在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就拉倒。但是你又不能不参加,这个时候你就损失自己的利益。”
中国政府一向声称主张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别国内政,但今年三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时, 中国没有否决,而是投了弃权票。这个举动被认为是中国政府打破常规、顺应世界潮流的一次新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