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北京强调中国食品安全合格率达96%、食品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是消费者仍然难以放心。有维权人士呼吁,应该允许社会办检测机构。
*食品安全丑闻层出不穷*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官员张勇强调,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并说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
可是,接二连三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不让消费者心惊胆战,发出“还有什么敢吃的”感叹。
在重庆,三聚氰胺“幽灵再现”,警方查获了2.6万公斤用于生产冰糕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的劣质奶粉。在入渝公路旁,执法人员还查获了涉嫌灌注重晶石粉的活鸡近千只。 此外,毒花椒、毒笋子、毒血旺以及含有有害物质的“假蹄膀”也现身重庆市。
重庆市并不是食品安全最差的城市,发生类似问题的其他城市也不在少数。比如,广东中山市就发现,有45吨搀入石蜡、墨汁和染料的所谓“墨汁粉条”流入市场。
*民众难以买到放心食品*
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维权人士王海说:“作为消费者,要想真正买到放心的食品的话,应该说是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要付出比较高的代价。比如说,花更高的价钱去大型的超市或者一些大的卖场去购买食品。”
王海认为,检测是个大问题。他说,如果取样只在大型超市或者大型卖场进行,那么检验结果当然大部分是合格的。
*目前检测工作仍显力度不够*
其实,即便是在北京“新发地”这样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工作仍显力度不够。“新发地”担负着北京80%的农产品供应,每天蔬菜成交量达1.5万吨,可是那里每天检测的农药残留样品只有180几个。
而且,对于“问题蔬菜”,市场方面只能拒绝接收,并无扣押和销毁的权利。检测室负责人李常菊告诉记者:“我们是快速的检测,没有权力把商户的蔬菜给销毁掉,我们只能让它劝退。(记者:所谓‘劝退’就是让他们走了就算了。那他们去别的地方呢?)这个我们控制不了,只能控制在这个市场上,让它交易的蔬菜是合格的。”
*官方检测结果受到质疑*
维权人士王海说,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值得怀疑,因为一些大的食品企业往往就是官方检测机构的客户。
他说:“我很难相信这些和食品企业有合作关系的检测机构做出的检测结果是可靠的。当然了,像生猪的检验,花钱就能买到检验合格证的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
王海表示,检测系统不能由官方垄断起来,应该允许社会办检测机构。
*超市惊现“永不过期”食品*
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便过了检测关,不含“牛肉膏”、“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添加剂,货架上的食品就一定安全了吗?未必。
据《中国经营报》,现在超市里惊现“永不过期”食品。报导说,有些食品外包装上不注明生产日期,有些过期食品被商家任意修改到期日期或者生产日期。
*制度设计“不给力”公众监督*
维权人士王海认为,关键在于,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有消费者的参与和公众的监督。他说,现在的做法,从制度上讲,并不鼓励消费者或者知情者举报。
比如,被发现出售不合格食品的单位,会被卫生局或者工商局课以罚款,但是所收罚款不会转给受害者或者举报人。
王海说:“罚款虽然是交给财政了,但实际上是有返还的。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上当受骗,或者说,消费者吃到不安全的食品,受益者是执法单位。”
*政府机关纷纷自办农场*
在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陷阱面前,一些国家机关拿出了自己的新招,那就是,自种蔬菜,自办农场,以确保蔬菜瓜果无毒无害。
《南方周末》说,北京海关就有一个占地200亩的蔬菜基地。每周拉菜三次,一次拉走蔬菜至少数千斤。报导说,这只是众多政府特供食品基地中的一例,全国各省级政府也有类似基地。而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巨山农场则是国家高级官员的瓜果蔬菜主要供应地。
对此,王海评论说:“官员可以免受不安全食品的毒害。我前些日子看到报导,质监局在北京郊区还有一个食品基地,可以自己去种菜。”
*食品安全纳入多地政绩考核*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整治力度。国务院、公安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等犯罪行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还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以实现有效监管。
不过,仍有不少民众和专家表示,形势不容乐观,效果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