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代表美国在华商业利益的组织新近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被许多在中国南部经济发达省份经营的美国公司视作为一个新的挑战。在这方面因素的驱动下,许多外国公司开始将投资转向成本仍较低廉的内陆省份。
这份由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说,在该机构调查的大约400家公司中,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表示,成本增加会对它们今年的商业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这个结果反映出加工业集中的南部省份面临农民工短缺导致的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同时,它们还要面对同样处于涨势的原材料价格。
美联社报导援引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Harley Seyedin)的话说:“我们必须接受因为在劳工方面的竞争将导致劳力成本上涨这样的现实。这是个严酷的事实。”
赛亚丁说,工人薪资应当反映出他们在竞争环境中的价值;而从当前的竞争环境看,他们应该得到更高的薪资。
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经营的外国公司在过去数十年能够轻易地雇用到来自内陆贫穷省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随着当地境况的改善,流往沿海地区的农民工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过去一年间,深圳富士康多名员工跳楼,以及日资本田和丰田汽车公司在华工人罢工抗议等事件,将这个地区的薪资问题推到台前;而当地政府也在鼓励投资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转向价值链上端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新兴市场证券研究机构里德尔研究集团(Riedel Research Group)总裁戴维·里德尔(David Riedel)对美国之音谈到这方面趋势时说,尽管中国向增值链上端转移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样的转变不可避免。
里德尔说:“从长远看,中国必须要放弃作为世界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中心。因为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它将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我们所说的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但是在今后的20多年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必须上升到的增值链,也就是生产劳动力要求低,但是价值更高的制造业领域。”
外资企业也认识到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因而需要主动做出经营调整。从在这个地区经营的外国公司的计划投资可以看出它们已经开始逐渐开始向劳动力成本仍相对低廉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
华南美国商会的这份报告显示,数百家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和港澳等中国南部省区经营的外国公司今年在该地区的计划投资额从去年的95亿美元降至86亿美元。
这些外国公司在华南地区减少投入的同时,开始增加对成本较低的内陆省份的投资。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赛亚丁对路透社说,这些公司已经掌握了华南地区的大块市场份额,现在开始向内地转移。他说,许多公司仍然需要它们在广东的设施,为通往内地的供应链提供支持;但是它们在广东的投资额已经不如从前了。
而这些公司投资走向的转变,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转型,也就是从过度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而以内需带动。
美国智囊机构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黄育川说,中国已经具备这样的转变所需的条件。
他说:“地域空间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关键因素。只要(经济)活动还是完全集中在沿海地带,中国就仍然会存在我所说的‘过度投资’和‘过度依赖出口’。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壮大中的中产阶级,同时国内交通网络也得以改善,因此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更具备了向内地移动的条件。”
在这份“白皮书”的会长致辞中,赛亚丁认为最近中国“政府高层多次提出‘转变发展模式’,可能意味着工作重心的变化,发展不再仅仅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赛亚丁说,政府对“质”和“量”之间的平衡重新做出调整,不仅有利于大多数中国民众,也会使在内地投资的外国企业获益。他说,毕竟,对于在发达国家经营业务的企业来说,针对商品和服务质量而非数量的竞争,会使它们更加得心应手。
相关内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