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6:24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对比新闻:诺奖典礼参加与回避


获奖证明放在为刘晓波准备的空椅子上
获奖证明放在为刘晓波准备的空椅子上

这次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冠盖云集。四五十个国家出席典礼,也有十几个国家缺席,有几个本来要缺席的国家最后一刻改变主意参加了典礼。

*仪式隆重,冠盖云集,观众动容*

设在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12月10日奥斯陆市政大厅举行典礼,把今年和平奖颁发给了正在中国辽宁锦州监狱服刑的55岁的中国作家刘晓波。刘晓波和家人无法前来领奖,委员会主席亚格兰把奖状和奖品安放在为得奖人备下的一把空椅子上,在场数百上千观众为之动容。

*奥巴马:刘晓波比我更有资格获奖*

挪威国王王后出席典礼,坐在最中央。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希(Nancy Pelosi)、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主席史密斯(Chris Smith)、美国驻挪威大使怀特(Barry White)参加了典礼。美国总统奥巴马10号发表声明说:“一年前,本人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此奖代表着我们最高的期望,过去都是由历史巨人以及为自由和正义牺牲的勇者获得。刘晓波先生远比我更有资格获得此奖。”

*谁出席?谁缺席?*

据外交家(The Diplomat)网站编辑米克斯(Jason Miks)介绍,在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缺席的不仅仅是中心人物、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还包括十几个国家的代表。

在颁奖典礼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明确支持中方反对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立场。姜瑜没有说明,这100多国家和组织中,有多少是国家,有多少是组织。不过,各种报导都说,不参加典礼的,除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和古巴,还有哥伦比亚、突尼斯、伊拉克、伊朗、越南、阿富汗、埃及、苏丹、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总共有65个在挪威设有大使馆或领事馆的国家,收到了诺贝尔委员会的邀请。

参加典礼的佩洛西在刘晓波影像前
参加典礼的佩洛西在刘晓波影像前

*缺席国家,各有各的理由*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安娜.卡列尼娜 ”里说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参加和不参加诺贝尔和平奖典礼的40多个国家来说,可以这么说:参加者的理由都是一样的,而不参加者各有各的理由。

*塞尔维亚改变决定,是想加入欧盟*

塞尔维亚政府在最后一刻(12月10日星期五)改变了先前做出的不参加颁奖典礼的决定,宣布派代表出席颁奖仪式。路透社报导,塞尔维亚政府说,这是顺应塞尔维亚公众的期望。

外交家网站编辑米克斯说,塞尔维亚总理米尔科.茨韦特科维奇(Mirko Cvetkovic)曾说,之所以不出席和平奖典礼,是需要同中国保持良好的战略关系。但是,塞尔维亚人权组织对总理这番讲话提出强烈批评。欧盟官员也批评了塞尔维亚的决定,表示塞尔维亚做为加入欧盟的候选国竟然顺从中国的要求,令人震惊。在巨大压力下,塞尔维亚政府最后改弦易辙,决定出席和平奖颁奖典礼。

法新社10日报导,诺贝尔奖委员会官员证实:到颁奖典礼前为止,原先不打算参加颁奖典礼的国家哥伦比亚、菲律宾、乌克兰,也都改变主意,决定参加颁奖典礼。

*菲律宾缺席,是想让中国宽恕毒贩*

不过,路透社星期五报导说,菲律宾官员星期五说,这个消息不确切。菲律宾驻挪威大使星期五有“其他安排,无法前去参加颁奖典礼。”但是,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开过后的第三天,BBC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给出了菲律宾不参加和平奖颁奖典礼的理由。

阿基诺对菲律宾媒体《菲律宾每日问询报》说,不派代表出席颁奖典礼,主要是希望中国可以宽大处理5名被判死刑的菲律宾毒贩。BBC报导说,阿基诺说,他已经致函中国当局,希望赦免这五名菲律宾人的死刑。

另外,BBC在星期二(14日)还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感谢菲律宾体谅中国人民的感受。另外,该报导还援引阿基诺总统的话说,政府官员向他报告,美国因为菲律宾未出席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考虑取消对菲律宾部分官方援助。阿基诺说:“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已要求希望本周与他见面讨论“诸多重要议题”。不过,这篇报导也援引阿基诺总统的话说,菲律宾是主权国家,“没有必要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说明自己的行为”。

诺奖观礼嘉宾日本国会民主党籍议员牧野圣修
诺奖观礼嘉宾日本国会民主党籍议员牧野圣修

*曼谷邮报社论:毒贩成了人质*

英文曼谷邮报(Bangkok Post)星期二发表社论,题目是:毒贩成了人质。社论说,按照阿基诺总统的说法,北京把这五名菲律宾毒贩当成了人质。据报导,北京对阿基诺说,如果马尼拉在诺奖问题上支持中国,那么,中国可以考虑不处死这些毒贩。于是就有了阿基诺拿出这个说法当作缺席和平奖颁奖典礼的理由。

曼谷邮报社论说,北京成功说服了这十几个国家缺席诺奖颁奖典礼,菲律宾就是其中一个。但菲律宾政府的这种做法,惹怒了菲律宾民主派人士以及媒体。它们施加压力,迫使阿基诺总统出面给大家一个交待。

据报导,阿基诺总统透露,早在诺奖颁奖典礼之前,菲律宾政府就向北京提出了宽大处理菲律宾毒贩的请求。而北京的回答是:让我们宽大处理,好说,只要你们抵制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就行。但是,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否认双方有这种交易。中国大使馆说,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而阿基诺总统的发言人说,缺席诺奖颁奖典礼符合国家利益。

曼谷邮报这篇社论说:北京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把毒贩当成人质的做法,让人无法接受。社论说:就因为刘晓波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北京就大发雷霆,这也有点太过份了,无法让世人接受。社论说,北京想通过套马索,来约束邻国和贸易伙伴,让它们按照北京的小算盘来集体抵制今年的诺奖,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说,菲律宾缺席诺奖典礼是因为有本国公民扣在中国手中等待死刑判决而有其苦衷,但俄罗斯不参加是什么道理呢?

*俄罗斯:大使出差,不克出席*

美国之音驻莫斯科特约记者白桦,在和平奖颁奖典礼前一个月发来报导说,俄罗斯说,该国驻挪威大使,有其他安排而无法参加颁奖典礼。报导援引俄罗斯驻挪威大使馆发言人尤苏波夫的话说:大使无法出席颁奖仪式,因为大使正好在这个时间出差,不在挪威。早在获得出席颁奖典礼的邀请之前,大使已经计划了这次出差行程,无法推迟和取消。”

这位发言人解释说,由于和平奖委员会只邀请大使一人出席颁奖典礼,其他俄罗斯官员无法替代大使出席,因此无人能出席。

不过,尤苏波夫承认,俄罗斯驻挪威大使馆,的确收到了中国方面发出的有关抵制出席颁奖典礼的信函。

*批评人士:俄罗斯外交不重视人权*

德国之声在颁奖典礼前一天发出报导说,对于政府的决定,俄罗斯人权人士、历史学家卢卡谢夫斯基说,政府这种做法再次清楚表明,“人权不属于我的国家的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范围。此外,俄罗斯跟中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它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对所谓的的极端主义的斗争。事实上这意味着,假如发生让政府不舒服的斗争时,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要相互支持。

俄罗斯媒体还经常把刘晓波同俄罗斯持不同政见人士赫尔多科夫斯基相比较,赫尔多科夫斯基目前也在俄罗斯坐牢,他因为批评政府而被克里姆林宫视为罪犯。

*乌克兰:远资不如近邻*

曾经也是苏联成员、如今独立的乌克兰,在最后一刻改弦更张,决定参加今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

本来决定缺席典礼的乌克兰,直到最后一刻12月9日才宣布,乌克兰决定出席颁奖典礼。 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季库萨罗夫说,政府将派驻挪威临时代办比洛鲁斯代替大使茨维特科夫参加典礼。

美国之音驻莫斯科特约记者白桦在颁奖典礼当天发来报导说,基辅的政治分析人士波格列宾斯基对美国之音说,在出席典礼与否的问题上,乌克兰左右摇摆,这显示乌克兰作出了十分困难的决定。

波格列宾斯基说:“乌克兰非常希望中国来投资,乌克兰非常想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但恰好在这一时刻,乌克兰必须决定,是满足中国的请求,不参加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还是不理睬中国,所以这是个很困难的决定。”

由前总统尤先科领导的政党“我们的乌克兰”也发表声明,抨击乌克兰不出席颁奖仪式是放弃融入欧洲进程,将严重损害乌克兰的国际形象。声明说,只有参加颁奖仪式,乌克兰才能向欧盟国家表明,乌克兰支持并接受民主人权这一普世价值观念。

乌克兰官方解释说,中国并未向乌克兰施压。但乌克兰外交部承认,收到了中国发出的劝说乌克兰不参加颁奖仪式的信函。

政治学者波格列宾斯基认为,位于欧洲的乌克兰在是否参加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问题上必须要考虑欧洲国家的立场。

波格列宾斯基说:“不管怎样,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准则,这一准则提到乌克兰外交的首要方向是融入欧洲。无论是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还是欧盟和欧洲委员会,在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问题上都保持了坚定立场。因此乌克兰领导层和外交部最后决定,最好在这个问题上同欧洲国家保持一致,参加颁奖典礼对乌克兰将是更好的选择。”

但波格列宾斯强调,乌克兰不想因此破坏同中国的关系。参加颁奖典礼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将冷淡同中国的关系。

波格列宾斯基说,融入欧洲社会对乌克兰来说毕竟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投资却近在咫尺,因此中国在乌克兰外交上将会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量。

但是,也有乌克兰舆论认为,乌克兰是欧洲国家,其他欧洲邻国近在咫尺,而中国离欧洲却有着遥远的路程。有分析人士说,虽然乌克兰希望同中国发展关系,但对乌克兰来说,面向欧洲,接受民主人权这一普世价值观念比讨好中国更重要。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台湾申请入联屡遭打压,今年有何不同?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5:59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