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19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膨胀问题,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这项具有争议的政策规定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小孩。虽然中国的经济如政府预期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政策出台30年后的今天,中国面临着政策带来的“后遗症”,位于华盛顿的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针对这一问题最近举行了研讨会。
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就中国计划生育问题举行研讨会,邀请三位专家讨论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王丰:中国生育率被高估*
布鲁金斯位于清华大学的北京办事处主任王丰教授肯定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作用。他说中国目前完成高中学历的人口比例达86%,去年的大学入学率更是高达78%。而根据中国媒体报导,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4亿人口的出生,不过王丰教授用16个国家的生育率与中国生育率进行比较后,认为该政策只在1970年代末推出后的10年内产生效应,把生育率从每个母亲6个孩子降低到每个母亲2个孩子,但是在1980年之后的10年,计划生育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与其它没有执行计划生育的16个国家相比,所有国家的生育率都下降了。
他说:“这个表格表明,中国的生育率被高估达50%。如果中国和其它没有采用计划生育的16个国家一样,现在的出生率也会正常下降到预估值以下,这也就是说,中国所称的计划生育减少4亿人的声明是建立在生育率不变的前提下。”
*戴维斯:计划生育对中国婚姻影响消极*
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黛比·戴维斯认为计划生育刺激医疗进步,因为只能生一胎,意味着必须提高婴儿存活率,这让母婴护理发展迅猛。不过她指出,计划生育对中国婚姻造成消极影响。上海目前的离婚率已经超过香港,几乎接近美国的离婚率。而且,2003年改写的离婚法使得离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简单。她说:“婚姻变得很脆弱,虽然不能说计划生育导致这个现象,但是绝对有影响。”
戴维斯还说,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有些 父母把养孩子当成经济投资,把主要精力财力放在培养孩子的身上,把这个孩子的成功未来作为养老的保障。而每个独生子女要抚养父母和祖父母6个人,压力很大,导致独生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有更多经济考虑,使得婚姻基础比较脆弱。而每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孩子,也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持。
*尼赫鲁:性别不均带来隐忧*
除了婚姻问题,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和性别不均等问题。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说:“一些研究日本等国家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代数码时代开始,人们超过40岁以后生产力就会下降,尤其是认识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到人们对高科技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如果人们觉得这个问题在老龄化社会尤其突出,就显得有点夸张。其实在早期教育加强培养认识能力,就能大大削弱成年后能力下降的幅度。目前对于中国来说,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早期教育,中国的生产力不会成为问题。”
不过尼赫鲁就性别不均将带来的问题提出疑虑。他说,很多社会暴乱的主要诱因是:没有工作的单身男子。这会不会成为中国的问题?他还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华人教授魏尚进撰写的一份报告,魏教授认为性别不均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因为人数过剩的男性为了吸引数量有限的女性,必须更加努力工作,让自己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从侧面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实施了30年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仍没有成为法律,如何避免计划生育产生的“后遗症”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问题,相信会继续引起广泛的讨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