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7月1日发表一篇没有署名的评论,题目是“中国有人民币资产出售:北京采取措施要把人民币变成国际通货”。评论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北京重新思考取消资本进出管制项目的明智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发生投资者信心危机、资本大举外逃之际,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经济遭受重创。因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放缓了资本管制自由化的步伐,大力储备美元,以便永远不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号令。”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自那时以来13年过去了。如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通过美国的金融系统消化中国的储蓄和投资突然变得看上去不那么保险了。奥巴马政府的大举政府支出也让许多人对美元的保值性产生了怀疑。另外,由于人民币兑换率实际上跟美元挂钩,中国也就进口了美国的金融政策,而这种政策已经不像以前一样让人感到放心。因此,北京正在急速启动先前的那些计划,准备让人民币变成一种可以被接受的国际商业和投资货币。”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中国人民银行6月19日宣布将重新启动人民币对美元逐渐升值,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从长远来说更有意义的可能是中国在那三天之后宣布,中国中央政府在大力扩大一个试点项目,准许国际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中国95%的商品贸易现在都可以用人民币结算了。现在服务业贸易也首次可以用人民币结算。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这类结算假如实现,大概大都是在香港进行。去年,中国财政部和香港银行在中国的分支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像任何债权国一样,中国愿意以自己的货币放债,从而一举消除借债国通过通货膨胀把债券价值贬低到消失的风险。一个国家以自己的货币给他国贷款,这通常需要其货币是可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离真正的可兑换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或许还要等10年以上。对资本出入管制进行小打小闹的修改或许会吸引一些真正需要人民币的人,让他们到中国已经建设好的境外资本市场,也就是到香港去筹措人民币。”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但这个市场或许不会像北京所希望的那么大。鉴于投资者预期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在短期内,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大多会继续用其他货币借贷。于是,‘热钱’继续流入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中央银行要吸纳更多的外币,然后到国外去投资。”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拥有人民币可以投资的人是否足够相信香港的司法和政府管理制度,让他们愿意购买那里的资产。独立票据另当别论,但是,假如中国大陆的一个公司宣告破产,在香港的债权人是否会最后才能得到补偿?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中国是否会再度收紧资本进出管制?”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这一切自然让人想到另一个相关的担忧,而这种担忧可能让人民币难以成为国际通行货币。发展中国家通常更容易发生动荡,政治和经济出现大波折会影响它们的货币价值。北京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应当受到赞扬。而这一点无疑也是中国经济惊人增长的一个因素。然而,共同基金的广告告诉我们,过去的业绩不能为未来的结果提供保障。”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最后说,“让人民币成为国际间被广泛接受的货币的一个最可行的途径是以一种可信的、透明的方式把人民币币值与一揽子外国货币挂钩。在投资继续流入中国之际,维持这些外国货币储备会让投资者感到放心,让他们看到可以把他们的钱拿出来。提出一个将人民币转换为完全可兑换货币的时间表也可以让投资者感到放心。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以下是一篇美国政府的政策声明。美国之音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