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愤青的作为为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社会现象。这些年轻男女经常通过因特网来公开表达抨击性观点。究竟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们对美中关系的发展起到一些什么作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智库就此于日前举行了一个有关愤青的研讨会。
一个在中国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目前在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担任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战略媒体与公共关系助理教授的吴旭在研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愤青指的是一批年龄段从十八岁到三十岁的年轻男女。这些人的特点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知识体系也比较全面 ,同时他们对现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在世界整体地位现状并不是很满意。
*中国愤青形成的历史原因*
这种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吴旭教授认为,愤青生长的环境给了他们一种非常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以及重新对自我的认知是前几代年轻人所没有的。他们心目中的中国, 中国人,在他们的头脑和生存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正面,非常积极,完美的,给他们一种世界模范的感觉。这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导完全不一样。
吴旭说:“西方国家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抨击,对台湾、台北、天安门三个T事件完全负面的报导,跟他们油然而生的骄傲感觉是非常对立的。这正好又赶上这批年轻人自己在找寻自己个性过程中面临国家整体的定位也面临重新定位的过程。所以荷尔蒙的生发加上整个外来的不公平造成一种愤怒的感觉。”
吴旭认为这些愤怒指向中国以外的日本、美国、欧洲一些相关的伤害愤青自身的自尊以及中国国家自尊在内的政策。如果这些愤怒得不到有力的好的应对的话,这种愤怒好比双刃剑,同时会转向国内。
*网络是中国愤青现象的重要推手*
吴旭教授指出,因特网对中国愤青社会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他说如果没有因特网,所谓的愤青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存在也不可能有现在的这样大的组织和影响力。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中国本身的疆界,变成了一种世界性的东西。去年国际奥运会火炬传递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他说:“它所表现的力量,宣传力量,组织力量甚至行动力量,超过中国政府很多对外宣传的模式。它实际的行动力和操作力,甚至能够阻碍,破坏政府一些网站,大规模游行,改变一些外交政策。变成一种很有行动力的政治力量。”
究竟中国这种愤青现象对美中两国关系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吴旭认为,因特网上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逐渐变小,特别是911之后,美国政府的整个政策走向反恐。中国由原来的潜在的对手变成现实的伙伴,特别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中美之间G2已经变成国际经济支撑的一种力量。
吴旭进一步分析说:“随着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变得逐渐的平和,当外部压力减轻的时候,中国这批年轻人对美国的这种所谓的愤怒,不会有一种主动性的影响或者是攻击。”
因此,吴教授作出结论说,从长远来看, 随着美国政策和中国互相定位的转变,变得更趋向伙伴关系,愤青即使有的话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吴旭表示,面对中国国内的愤青现象,中国政府对几个主要网站的主持人和网站的创立者采取了紧密的监控。他说:“中国采取了双面下注的政策,一方面控制自由派团体,同时控制极端民族主义团体。”
*李开复:应该正面看待和理解愤青*
谷歌搜索引擎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对记者表示,愤青心中的一股力量其实是正面的,因为他们是基于爱国的,基于正义的,基于希望有更大透明度的,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和中国人的。他们的本意是非常正面的,但是表现出来的行动有时过激了一些。因此要想办法让这些人更好的理解全世界各地的情况,能够更理性的,建设性的分析一些社会事件。
李开复说:“今天中国的因特网有很多的信息,有时候有些青年可能比较容易被误导,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更正面的力量能够把他们心中真正想做的事情用建设性的方法发挥出来。”
一名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留学生表示,在国内的主流媒体,电视电台还控制的比较严的时候,网络就成为愤青发泄的一种主要手段和传播的工具。他说:“所以我相信,有许多年轻人平时网络聊天,他们自我宣泄的能力比较强,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宣泄自己的不满。这些愤青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去了解,总好过什么都不愤,在那里无奈的生活下去。”
关键词:中国愤青,研讨会,美中关系,吴旭教授,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民族主义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