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4:49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温家宝将公布新经济刺激措施?


中国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会议将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召开。中国一位前政府官员表示,中国总理温家宝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新的经济刺激措施。这个消息提振了亚洲以及全球股市。不过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现有的刺激方案仍然延续过去的做法,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

在中国的两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之际,中国前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对记者表示,温家宝总理在星期四向全国人大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会宣布新的刺激方案。不过他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中外股市 闻风上涨*

有关中国当局会进一步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的消息导致上证综合指数出现超过6%的升幅。中国股市的大幅上涨也提振了包括日本和香港在内的亚洲股市。欧洲股市在早盘的交易中也出现2%以上的涨幅。

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年从2007年13%的高速增长减缓到9%,是6年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字的增长。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甚至滑落到只有6.8%。

*再加4万亿?*

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进一步的滑坡,中国政府去年11月宣布了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是在那之后,全球经济继续急剧恶化,加大了中国当局采取额外措施来防止增长出现停滞的压力。一些分析认为,中国当局可能会将4万亿的经济刺激增加一倍。

有迹象显示,中国政府的刺激方案已经开始产生一定的效果。中国2月份的采购经理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表明中国经济可能接近于复苏。星期四出台的数据还显示,产量和新订单5个月来首次出现增加。新增银行贷款在1月份达到创记录的1.6万亿元,2月份的新增贷款也达到8000亿元。

*陈志武:会强化出口依赖度和旧模式*

不过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认为,中国政府目前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看,反而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经济转型更为困难。

“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再加上10大行业的振兴计划,总体上是延续了过去十几年、2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那就是以基础设施为主,同时在工业产能方面不断扩张为主体。所以从目前来看,政府的政策思路只会增加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度,让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被强化。”

*应扶持中小企业*

这位经济学家指出,保障就业是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中国,75%以上的非农就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救助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保障就业的关键,但是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反而进一步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利益。

“为了支持这4万亿方案等等,使得银行的钱更多地往大的国有企业和大项目转移之后,让本来融资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更得不到资金,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反而使那些给中国就业贡献最多的中小企业作出更多的牺牲,它们反而被挤压掉。”

陈志武教授希望中国政府准备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将尽量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同时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采取更多的举措促进民间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官员需要看得见的政绩*

陈志武承认,中国目前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使得决策者很难这样做。

“当然我知道,从官方的角度来讲,如果是花一万亿或是几千亿去支持个人在第三产业做更多的投入,做更多的创业的话,那可能让那些当官的人不容易得到政绩,因为第三产业方面的投入再多,到最后新成立的企业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公司,而不是一些高楼大厦和新的立交桥,高速公路和铁路或是大的工厂,因为那些基础设施和大的工程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们)都是看得见的。”

陈志武教授说,目前看来,没有迹象显示新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会加强对社会保障方面以及中小企业的投入。路透社援引发改委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话说,北京将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投资性复苏能几时?*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由于基本的需求疲软,由投资主导的复苏可能是短期的。

他认为,在财政刺激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在第二季度继续强劲反弹,但是在信贷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刺激效果逐步消失以及私营部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在第四季度可能会出现显著的下滑。

*保八还是保五?*

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说,根据他的计算,在没有经济刺激的情况下,中国今年的增长只有3%-4%。而4万亿的刺激措施会给经济贡献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有经济刺激的情况下,2009年的增长只有5%-6%。

关键词:中国,经济刺激措施,复苏,陈志武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国就业供需失衡,毕业生怎么办?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