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33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中外学者讨论文革对中国外交影响


香港大学近日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有关毛泽东最后10年统治下的中国国际关系。一些中国大陆的学者和海外学者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讨论了文革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影响,并且把宣布尼克松访华的1971年作为中国文革的分界点。

*尼克松访华成为文革历史分水岭*

1966年中国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国史学界称之为“10年浩劫”。然而,正是在10年文革时期,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引发了中国进入联合国,美、中建交等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香港大学的美国研究中心1月9号和10号举办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中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之后,如何踏进国际政治舞台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香港大学的学者和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海外的著名专家在这场讨论会上交流了他们研究中国文革的成果。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德教授(Prof. Roderick MacFarquhar)提出中国文革分期论。他把文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6年发动文革到1971年。第二阶段是1971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

马若德教授说:“我想我可以把中国的文革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6年发动文革到1971年基辛格访华以及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第二阶段是从1971到1976年,毛的文革逐渐走向消褪。”

马若德教授表示,文革第一阶段可以称为红卫兵阶段。中国给世界的印象就是红卫兵对外国人的攻击,其中最有名的是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事件。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也是由于当时香港发生的左派运动。中国的文革大动乱对日本政坛也产生了影响,影响到当时亲苏的日共和亲中的社会党的选举结果。红卫兵的影响甚至延及美国加大伯克莱分校的左派学生运动。

第二阶段是尼克松访华所带来的变化。随尼克松进入中国的外国记者,尤其是美国记者,他们睁大了眼睛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在尼克松访问之后,随着中国进入联合国,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发生了改变。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陈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这次讨论会标志着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刻,也就是说西方学者已经把中国的文革研究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不过记者注意到,外国学者们关心的角度主要是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而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普通中国民众在文革中遭受的劫难,学者们很少涉及。对文革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通过中苏冲突,美中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权力斗争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外,并没有从根本的体制层面剖析文革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杜绝这种灾难再次发生。

而从中国大陆学者的发言中,也能够看出他们比较谨慎。文革至今仍然是中国大陆互联网上要被过滤的字眼。反思文革也仅仅限于在海外和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才可以公开进行。不过,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陈兼在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的学者所处的政治背景的局限所致,并不能说明中国大陆学者对文革的看法和海外学者有本质的不同。

他说:“我觉得中国大陆的学者,海外的中国学者,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文革的很多看法实际上是相当相似的,这里主要是一个政治语境和政治背景的问题,所以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有学者指出,包括香港大学生和中国大陆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文革的阶级斗争和偶像崇拜等,所知甚少,这次香港大学出面,汇集中外多名学者就文革举行研讨会,对肃清所谓的“狼奶”教育的荼毒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革,红卫兵,毛泽东,尼克松,美中建交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2025年中国面临哪些外交新挑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2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