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人说,外来移民抢走了当地人的饭碗,成了最大受益者。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并且强调,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提高当地藏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进入西藏打工、谋生的汉族人越来越多。到底有多少,似乎没有一个统计数字。但是西藏作家唯色说:“在拉萨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汉人已经远远地超出藏人了。实际上也不止于拉萨,其他地区的首府、县城里面都已经相当多了,甚至现在连乡里面也有很多汉人。”
*唯色:藏人在市场竞争中不敌汉人*
唯色认为,藏人在市场竞争中不敌汉人,长此以往,藏人必将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弱势群体。她说,不会汉语或者汉语不好是藏人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在西藏,如果你不会说汉语,那你肯定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做一个饭馆的服务员不会汉语都不行。”
唯色说,无论开出租车的还是登三轮车的,都是汉人占大多数,因为不会讲汉语你就拉不到客人。她说,在成都等地,必须持有当地户口才能开出租车,而在拉萨,很多开出租车的都没有拉萨户口,这说明地方政府没有对本地居民采取保护政策。
*王力雄:藏人日益被边缘化*
长期关注西藏问题的作家王力雄也有同感。他说,当地藏人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处于下风,正在日益被边缘化。
王力雄说:“现在在拉萨,原来藏族的那些传统行业都逐渐地被汉人给拿走了。无论是做藏式家具、搞藏式建筑、做藏餐,甚至藏传佛教那些法器呀、哈达呀,全部都是被外来的(人)给拿走了。藏族人自己几乎没有立身之地了,就剩了一个,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出租,然后当房东,每天拿着房租来生活。”
《天葬:西藏的命运》一书的作者王力雄认为,汉藏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汉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孜孜不倦、起早贪黑,体现出无以复加的勤劳,而藏人则更加追求人生的快乐和精神生活。他举例说,在拉萨,所有藏人商店春节期间都关门,而汉人商店照常营业,唯一关门的汉人店还贴了个告示:“回家吃年夜饭一小时。”
*旦增伦珠:汉人农民工吃苦耐劳*
来自拉萨的藏族学者旦增伦珠对汉人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十分敬佩。他认为,这确实是他们的一大优势。这些人靠自己的双手在西藏创造财富,并无不当之处:“内地的农民工,也不是政府组织的,也没有法律说你不能去。它(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没有法律条例和政策能够阻止这些人到这个地方去、打工去、挣钱去。”
这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学者表示,从政策上讲,西藏从开放之初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带动本地农民工。现在自治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各地开展技能培训。
*西藏政府出资培训藏人*
旦增伦珠说:“政府专门拿出一笔资金,就今年来讲,6000万。干嘛?就是培训农民,甚至往内地输送农民培训一下,当保安、餐饮服务。培训缝纫、西藏的传统的雕刻、木匠活、简单的农田水利维修、机械维修。”
旦增伦珠说,有时西藏一次就拉来40多名农民到北京当保安。
他说,西藏还采取了一些向当地居民倾斜的就业政策,要求企业在用人时尽量雇佣当地人,并且为藏族民工设置了最低工资标准。有的工程在招标时,就把招收一定比例当地人作为中标条件之一。
*挫折感与不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学者廉湘民注意到,在3月中旬藏区骚乱中进行打砸抢的人里面,就有一部分是社会青年、无业游民和流动人口。他说:“到了城里,他可能又不太适应城里的生活,知识文化水平肯定还是有限的。如果有人采取些措施,比如说,‘参加一下,我给你多少钱’,他们就跟着去了,或者是跟着凑热闹,人家砸了个店,他去拿些东西。”
作家王力雄也注意到这个现象。他说,随著大批汉人的涌入,许多藏人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因此产生了挫折感和不满情绪:“所以一旦有那么一个导火索把它点燃了,很多不满力量就会集中在一块儿来发泄。它才会变成一个盲目的打砸抢,而且就把矛头指向外族人。烧汉人的店铺、打汉人、甚至杀汉人,一定会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一点也不奇怪。”
令旦增伦珠感到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藏族人当中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意识的有识之士。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企业,有的资产已经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