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布朗已经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前往印度。有评论指出,这次布朗访华没有高调谈人权和民主,而是把重点放在扩大中国和英国的经贸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等议题上。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率领一个高规格的商界代表团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这是布朗担任英国首相以来首次访华。
布朗这次访华,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国官员,布朗和他们讨论了气候变化、英语的推广及妇女权益等问题。
最近,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中国。在布朗之前,先后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理萨尔科齐、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
除此之外,最近前往北京访问的还有印度总理辛格、韩国总理韩德洙、密克罗西亚总统莫里、马其顿共和国总统茨尔文科夫斯基、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等。
*从大国外交到全方位外交*
美国汉弥尔顿学院教授,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李成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的时候指出,在邓小平和江泽民时代,中国政府重视大国外交,把对美外交作为重中之重,而胡锦涛时代开始进行外交转型,进行全方位外交。
“在胡锦涛的领导下,中国整个的外交政策有所变化。以前,江泽民时代,包括邓小平时代,主要重视大国外交。现在的胡锦涛讲全方位外交。也就是不仅是大国,不仅是亚洲国家,而且包括其他洲的一些小的国家。”
*和谐外交 有所作为*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胡锦涛现在推行的“和谐外交”,标志著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开展的是革命造反外交,把世界分成左中右三派,进行一场“反对帝、修、反”的世界革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外交,主张为了创造和平国际环境而韬光养晦,为了促进中国发展而引进西方资本与技术。现在胡锦涛首倡的“和谐外交”,不再限于被动的韬光养晦,而是要有所作为,具有一定的进取性。
最近中国加强和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拒绝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停靠香港,却派遣军舰访问日本,曾被一些外交人士分析为“联欧抗美”,“联日抗美”。
*重在环保*
美联社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说,布朗这次访华的重点,从原来的经贸转向了环保。
英国首相布朗试图把英国摆在中国主要的贸易和商业伙伴的位置。布朗宣布向中国提供9800万美元的援助,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性能源、清洁煤炭、碳收集和储存等技术。
美联社报道说,布朗承诺向中国提供资金凸显出他努力推动英国在中国获得投资机会和经济好处,以战胜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中国不断开放的国内消费品市场和中国拥有向海外投资的巨额外汇储备提供了诱人的机会。
不过,华尔街日报指出,英国公司在中国将面临激烈竞争。
自从1996年,美国的沃尔玛(Wal-Mart)便在中国开了第一家分店,最近其第100家中国分店已经获准开设。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r SA)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而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速购(Tesco)到目前为止还没在中国成大气候。
*人权低调*
鉴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高调谈论人权问题导致德国和中国的关系变冷,并损害了德国的商业利益,布朗这次没有公开高调批评中国的人权记录。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本周早些时候,布朗表示,中国的人权状况已经有所改善,并称他期待著今年3月就人权问题与中国举行会晤。
而国际上的人权活动人士对中国大量使用死刑、关押持不同政见者和工运人士以及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极度不满。
有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他们对布朗访华的看法说:“法国的萨科奇来了,日本的福田来了,今天英国的布朗也来了,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元首跑到社会主义国家来,是为了友谊吗?是为了政治吗?都不是,他们是为了经贸而来。
“他们心理非常清楚,中国政府既是中国国家,土地,人们以及中国市场的唯一管理者和所有者,同时又是中国经济中不可冒犯的也许是全球最大的托拉斯。用中国政府的话说,就是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
“萨科奇,福田,布朗,以元首之尊,跑到中国来,如果仅仅来与中国政府做生意还可容忍,如果拿全球政治与人类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来作为交易的筹码,那就是可耻了。”
*外相之辩*
英国BBC报道援引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的话为布朗访华期间低调处理人权问题进行了辩护。 米利班德对BBC表示,英国和中国在一系列问题上有分歧,但这不应该阻碍两国在贸易、环境和其他国际问题上的合作。
米利班德说:“我们需要清楚表明我们对中国的立场,表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制度,以及我们希望同中国合作的方式。”
米利班德说,布朗已经向中方说明白在人权和民主发展上要说的话,尤其在香港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