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3:39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美专家称中国高教向国际标准看齐


最近,美国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撰文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际标准看齐,这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中美两国科研力量的对比。而一位来自中国的教育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向国际标准看齐未必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及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凯瑟琳.摩尔曼最近发表文章说,中国目前在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上所下的努力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几所顶尖大学未来的竞争能力应该能与美国最好的研究机构比肩,这应该引起美国学界、商界及政界人士的注意。

*美大学优势几十年后可能消失*

摩尔曼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大学普及率增长了9倍,总人口的差不多20%都受过大学教育,目前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是2千300万,比美国多了600万,而每年毕业的工程和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人数更是远远超过美国。

她说,虽然中国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们缺乏创造性,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往往使用内容老旧的教材,缺乏团队精神和实际操作经验,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的科技人员会一直缺乏国际竞争力。她说,中国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本科设置内容更加全面的课程,使理工科学生在外语和人文修养上得到全面的培养,以今日中国发展和改变的速度来看,这些努力很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使美国大学的相对优势消失殆尽。

摩尔曼担任主任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合办的机构。摩尔曼表示,与世界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联合是中国大学迈向世界标准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的大学以这种方式直接进入某些国外同行已经先行开始的研究项目。此外,中国的大学在兴建试验室,添置先进器材上也是不惜资本,硬件上的提高使得中国的大学在科技人才眼里的吸引力大大上升。

以前,大学们主要寻找外国专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在中国大学里走红。摩尔曼指出,虽然付给海归教授们的工资不菲,但从长远看,用海归派比用外国人更有利于中国本土科技的发展;相反,原本在美国留学后通常会效力于美国研究单位的中国科技人员一旦纷纷选择回国,会给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

*海归增多并非能使科技力量发展*

不过,美国肯尼索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万毅平教授多年来在太平洋两岸往返,推动美中两国的教育交流,对两国的教育都非常了解。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归派人数的增多并不一定导致中国科技力量的发展。

他说:“在中国,因为它的竞争条件并不完全具备,所以他很可能在美国3年、5年能够做出很优秀的成绩,在中国(要)论资排辈,各方面的原因,就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万毅平还说,很多科技人员回国之后并不一定继续搞科研,而是会选择下海经商,因为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有国际经验的人经商往往很快能够致富。

摩尔曼指出,中国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目标是在2050年时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达到总人口的一半,而目前中国教育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最快的,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她认为,要达到官方设定的目标看起来很有希望。

不过,万毅平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界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可以这么快,是因为教育政策依然由政府发出,政府决定重点发展项目,研究基金的分发,高校录取人数每年的增长幅度。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和美国由市场需求和公平竞争占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改变方式不同,往往会导致快速变革和表面上的发展,但变化的结果和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并不一定能服务社会。

万毅平说,将国家的教育机构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仅仅理解为建立几个哈佛、耶鲁式的学校是片面和盲目的。因此恐怕不能对中国的教育前景盲目乐观。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促出口迎战特朗普贸易战,中国此举能否奏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04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