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非洲的经贸往来和政治关系在2006年高潮迭起,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在非洲的开发和投资不仅改变了非洲大陆的面貌和世界能源供求关系的格局,而且也打破了国际社会多年援助和开发非洲的模式和原则。国际舆论既有喝彩,也有猜疑和批评。北京的非洲战略究竟目的何在?中国的开发和援助能否促进非洲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和非洲的所谓新型战略夥伴关系?
*中国开始大笔投资非洲基础设施*
在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驱动下,中国耗费巨资,成为非洲石油、天然气、矿物质和木材的最大买主。2000到2005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约30%,去年的贸易额达到近400亿美元,预计今年中非贸易额将突破500亿美元。但是,熟悉非洲事务的学者都知道,尽管中国和非洲之间贸易迅猛增长,但小心谨慎的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投资并不多,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的累计投资为60多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不过15亿美元左右。
这种局面从2006年开始有了改变。中非论坛高峰会的前夕,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大笔投资项目,其中包括30亿美元开发加蓬的铁矿石项目、23亿美元购买尼日利亚油气田、83亿美元用于尼日利亚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分析:中国投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专门从事非洲投资和贸易资讯业务的维特凯集团的资深咨询专家奥布雷.鲁比告诉记者,中国不但加快了在非洲投资的步伐,而且和西方投资者不同,中国很大部份的资金集中在铁路、公路、港口、桥梁等基础设施方面。
她说:“维凯特集团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非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在非洲有900多个建设项目,其中500多个由中国公路桥梁建筑总公司承建,表明基础建设投资的比重很大。”
*分析:中国增加“软实力”*
华盛顿智囊机构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科兰茨克在他的专著《北京在非洲的探险》一书中指出,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成本很低,通常只有西方国家的25%左右,因此竞争力很大,并且像学校和医院等项目常常以援建的形式推出,增加了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他说:“很显然,中国在非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研究机构就国际政策等问题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非洲主要国家60%以上的人对中国的国际形像持正面看法,远高于对美国有好感的人数。非洲学生去中国学中文的人数在过去5年增加了三倍。到2010年,中国计划招收12万非洲学生,而10年前中国接受的非洲学生总共才有8千人。”
*分析:中国援建为赤裸裸的国家利益*
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在非洲的角色和影响力的看法并不一致。
华盛顿智囊机构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罗.劳伦佐是一位多年研究非洲问题的专家。他说:“中国开发非洲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终于看到非洲能够对世界其他地区提供物产,而不总是世界其他地区照顾非洲。但是,中国人出现在非洲的土地上也引发许多不满和担心,尤其是来自西方社会。”
维凯特集团非洲投资专家鲁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确实赢得不少民心,但是必须指出,掩盖在所谓“无私援助”的华丽辞藻下面的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中国在兴建基础设施的同时,眼睛盯着的却是石油和原材料资源。
她说:“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和过去殖民主义者没有太大的区别,所惦念的是如何把资源运出非洲,这是中国人承建大批基础设施工程的主要目的。另外,中国在投资兴建工程项目的同时大批出口劳动力,并不雇用多少本地工人,这就使中国宣称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说法打了许多折扣。”
*分析:中国为倾销而仿冒本地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洲也不能幸免,成为中国廉价商品,尤其是服装和纺织品的倾销市场。美国曼彻斯特贸易有限公司副总裁安东尼.卡洛尔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透露,最近许多非洲国家采取了抵制中国廉价纺织品倾销的政策,迫使一些中国公司采取它们惯用的拿手好戏,仿冒非洲本地产品。
他说:“仿冒的纺织品主要是借鉴和剽窃非洲纺织品的图案,并且给这些假冒产品贴上假商标,变成非洲产品。我们发现共有27家中国工厂经营这种仿冒活动,导致许多非洲本地的纺织工厂关门或减产。我们担心在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下,非洲工业生产能力锐减,将沦为农业和棉花种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