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电视报道 |
<!-- IMAGE -->
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的故居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伊利诺斯州利博提威尔镇。史蒂文森二世曾经当选过伊利诺斯州州长,并两次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还在六十年代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这座故居忠实地保留了这位政治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原貌。
*保留精神遗产*
阿兰.泰勒(Alan Teller)是史蒂文森故居馆长,他站在故居的白色围栏旁,讲解这个围栏的特殊历史:“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这张著名的《生活》杂志封面照片的拍摄原地。这一期杂志是《生活》在1965年史蒂文森州长去世时所发行的纪念特辑。我们看到照片上的史蒂文森先生坐在围栏上,我们现在就站在这个围栏的旁边。”
阿兰.泰勒还回忆起一些有关史蒂文森二世的趣闻轶事:“我想讲一个我最喜欢的有关史蒂文森二世的故事。在他一九五二年的一次总统竞选活动中,人群中有一名女士对他大声说,‘史蒂文森先生,史蒂文森先生,每一名有头脑的美国人都支持您!’他回答说,‘这非常好,女士!但我需要大多数!’”
<!-- IMAGE -->
史蒂文森的幽默谈吐吸引过很多名流来到利博提威尔镇与他见面。肯尼迪总统,罗斯福夫人都曾经是这里的座上客。现在,这座被他生前亲切地称为“农场”的住所已经是国家级的历史遗址了。二零零八年,史蒂文森二世的儿子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在这里成立了非营利,跨党派的论坛组织“阿德莱.史蒂文森民主中心”,阿兰.泰勒也成为了该中心的执行董事。
阿兰.泰勒说:“我们想打造那个会思考的大多数,以此来真正纪念阿德莱.史蒂文森先生的精神遗产。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影响了上百万人民的心。他给人以鼓舞,善于思考,讲话充满了智慧。他的国际视野不要说在当时,即使是现在,都是少有的。”
*政治家族*
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Adlai Stevenson III)是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的儿子,曾经当选过伊利诺斯州民主党参议员。坐在他父亲生前常用的办公桌旁,史蒂文森三世回忆说:“这是我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当我们没有在世界其他地方旅行的时候,我们就住在这里。这个房间是我父亲的书房。他在这个书桌上写了很多对美国人民发表的演说。他走遍了全世界,但这里是他的基地,他的家。这个书房就是他的办公室。”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今天就是这样。他对阿兰.泰勒说:“我打开抽屉,总是有新的签名照片或者海报掉出来。这是今天的新发现。你看, 这是鲍博.肯尼迪。这是林登.约翰逊总统送给我父亲的。这是约翰逊和我父亲在白宫的工作照。 瞧这一张,这是我父亲的‘崇拜者’之一,劳伦.贝考尔。她对我父亲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阿兰.泰勒说:“我只能说,你壁橱里的东西比我的丰富多了!”
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笑着回答:“我竞选的时候可没有‘粉丝’送过我这种照片!”
阿兰.泰勒禁不住感叹道:“这些照片真是太棒了!”
史蒂文森家族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林肯时代。在史蒂文森二世的办公桌上,就有一个林肯手的塑像。
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指着塑像说:“我的外曾曾祖父在一定意义上说开启了林肯的政治生涯。他提议举行‘林肯-道格拉斯’辩论,这使林肯登上了全国的政治舞台。林肯一直和我们家很有渊源。”
约翰.马克.汉森(John Mark Hansen)是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他是这样评论史蒂文森二世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史蒂文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演说家,谈吐优雅,是位知识型的候选人。很多民主党的观察家认为,是史蒂文森的总统竞选为六十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府打下了基础。”
*放眼世界*
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近期致力于加强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他是中美恢复邦交之后最早访问中国的一批美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之一。
他说:“如今在中国我看到了很多美国早期的工业化影子。我其实早在一九七五年就访问过中国,当时我是美国国会首批访华代表团成员一。”
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与邓小平会面的情景:“他(邓小平)在会谈一开始说了很多赞扬尼克松的话,也许是因为尼克松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吧。等轮到我讲话的时候,我因为不太欣赏尼克松,就说了些比较坦率而直白的话。说来也巧,后来在七九年的时候,邓小平访美,我又在华盛顿陪他到林肯纪念堂献花圈。他说话不多。我觉得那次访美让他开了眼界,回国后他开始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林肯的故乡和中国之间奔走,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继承了他父亲注重合作的外交主张。对于保留史蒂文森故居的意义,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是这样看的:“引用一句老话,邱吉尔和孔子好像都这么说过,要想正确地看前面,你要先看看后面。”
以史为镜,着眼未来。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经常亲自主持在他父亲故居举行的研讨活动,为推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这也许是他所能做到的对他父亲最好的怀念吧!
关键词: 美国,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阿德莱·史蒂文森三世,故居,伊利诺斯州,邓小平,林肯,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