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月份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公布后引起全球的巨大关注。该指数大幅上涨,创三年半来的最高值,为全球通货膨胀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二(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的PPI跳涨了6.8%,为2017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是,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较小,只有0.9%,略低于预期。
这两项指数都是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重要数据。PPI反映的是批发领域的通胀变化,而CPI反映的是零售领域的价格变化。4月份的PPI显示,工厂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大幅度上涨,这种通胀压力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蔓延至消费领域。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说,在全球需求增加而供应短缺的推动下,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引发了市场对全球通胀的担忧。美国股市当日出现近一个时期罕见的下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工厂面临的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将会很快传导到世界各国,推高全球通胀的压力。
报道援引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的话说,工业品价格飙升源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彭蔼娆说,其中包括由于中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势头持续,国内对原材料的需求强劲,以及由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球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
不过,一部分市场分析师们表示,PPI的飙升是否会引发各国央行改变目前的宽松利率政策还需要观察。
据路透社报道,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说PPI的上涨主要是受低基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工业企业所致。如果PPI上涨不传导到CPI,那么宏观政策不太可能因此而出现调整,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不松不紧的态势。但此轮PPI上涨极有可能传导到CPI。
报道还援引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的话说:“通胀态势继续分化,工业品通胀值得关注,但政策面宜静不宜动,继续观察。”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仍预计,近期上游价格压力的大幅上升将是暂时的,随着政策立场收紧对建筑活动造成压力,工业金属价格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回落。”
他们还表示:“我们认为通胀不会上升到引发中国央行重大政策转变的程度。”